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推肚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推肚臍
推肚臍為小兒推拿手法之一,屬中醫外治法範疇,主要透過特定手法刺激腹部經絡與穴位,以調節臟腑氣機,達到補瀉之效。其操作方式分為兩種方向,作用各異:
- 由上至下(洩法)
以兩拇指蘸取介質(如滑石粉或藥油),從肚臍向小腹方向直推。此法屬「洩」,可疏通下焦氣滯,常用於實證,如小兒腹脹、便秘、積滯等症。中醫理論認為,向下推摩能引氣下行,促進腸腑蠕動,助邪外出。 - 由下至上(補法)
從恥骨上方(小腹)往肚臍方向直推。此法屬「補」,能溫補脾胃陽氣,適用於虛寒性腹瀉、食欲不振或先天不足之證。向上推摩可提振中氣,強化脾土運化功能,符合《內經》「虛則補之」的原則。
中醫理論基礎
肚臍(神闕穴)為任脈要穴,與衝、帶二脈相通,內聯五臟六腑。小兒「脾常不足」,易因飲食不節或外感六淫導致中焦氣機紊亂。推肚臍手法直接作用於腹部經絡,尤其影響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,通過調節氣血運行,恢復「升降相因」的生理狀態。
臨床應用
此手法常配合其他小兒推拿法,如摩腹、揉中脘等,形成複式操作。洩法多搭配清大腸經、退六腑;補法則可結合補脾經、推三關,以增強療效。其補瀉原理亦符合《小兒按摩經》「左轉為補,右轉為瀉」的陰陽調和思想,體現中醫「辨證施術」的特色。
附註
《釐正按摩要術》所載推肚臍之法,承襲明清小兒推拿學派,強調手法方向與補瀉關係,後世醫家更擴展其應用於部分成人脾胃虛弱或氣滯證候,然手法力度與操作時間需隨年齡調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