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推而納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推而納之
定義
「推而納之」為中醫針刺補法之核心操作術語,與瀉法「動而伸之」相對,出自《難經·七十八難》:「得氣,因推而內(納)之,是謂補。」意指針刺得氣後,將針體順勢推進並向下按納(插針),此手法屬補法範疇,旨在引導經氣內聚以扶正固本。
理論淵源
- 《難經》與《靈樞》之承襲
《靈樞·官能》提出補法需「微旋而徐推之」,強調緩慢推針結合輕微捻轉,為《難經》「推而納之」奠定基礎。此手法後世衍化為「緊按慢提」之補法操作,即插針時用力而速,提針時輕緩而慢,以強化補益之效。 - 經氣調控原理
中醫認為,補法通過推動針體深入,可引導衛氣內蓄,促進營血充盈,適用於虛證。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釋:「推而納之,使氣入內,陽氣充實」,說明此法能助陽氣內守,改善氣血虧虛之候。
操作要點
- 得氣為先:須待針下得氣(如沉緊、酸脹感)後方施行,確保經氣應針。
- 推按結合:以拇指為主導,將針體勻速下推,配合輕微向下按壓,使針尖深入組織。
- 力度與深度:推納力度需依患者體質調整,虛甚者宜輕柔漸進,避免過度刺激。
臨床應用
主要用於氣虛、陽虛、臟腑功能衰退等證,如:
- 脾胃虛弱:取足三里、中脘,推納以溫補中焦。
- 腎陽不足:針關元、命門,配合艾灸以助元氣內斂。
與瀉法之區別
「推而納之」屬補法,強調「由外向內」的氣機調動;而瀉法「動而伸之」則向外引針,以疏泄病邪。二者在操作方向、力度及氣機調控上截然相反,體現中醫「補虛瀉實」的治療綱領。
學術發展
後世醫家如明代汪機《針灸問對》補充:「推納之際,兼以呼吸補瀉」,主張結合患者呼吸節律(吸氣時進針)以增強補效,進一步豐富此手法之內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