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推骨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推骨節
推骨節,又稱推脊,為中醫小兒推拿手法之一,主要應用於治療外感傷寒所致之發熱、身痛等症。此法源自清代《釐正按摩要術》,書中記載:「推骨節,由項下大椎,直推之龜尾,須蘸蔥姜湯推之,治傷寒骨節疼痛。」其操作方式為從頸部大椎穴(第七頸椎棘突下)沿脊柱向下直推至尾骨端(龜尾穴),過程中常配合蔥姜湯作為介質,以增強溫經散寒、疏通經絡之效。
中醫理論基礎
-
經絡與穴位作用:
- 大椎穴屬督脈,為「諸陽之會」,主一身之陽氣,具有解表散寒、清熱通陽之效。
- 龜尾穴(長強穴附近)為督脈起始部,能調理腸腑、通調氣機。推骨節沿督脈而行,可激發陽氣,驅散外邪,緩解因風寒閉阻經絡引起的疼痛。
-
蔥姜湯的輔助:
- 蔥白性辛溫,歸肺胃經,能發汗解表、散寒通陽;生薑辛散溫通,可溫中止嘔、散寒解表。二者煎湯作為推拿介質,可增強手法溫通經脈、祛除寒濕之效。
-
適應症機理:
- 傷寒初期,寒邪束表,衛陽被遏,可見發熱、惡寒、頭身疼痛。推骨節通過疏通督脈,助陽氣外達,使營衛調和,從而緩解症狀。
操作特點
- 手法輕柔均勻:因小兒肌膚嬌嫩,推拿時需力道適中,以皮膚微紅為度。
- 方向單一:從上至下直推,符合「瀉法」原則,適用於實證、熱證或外感初起。
臨床應用延伸
除傷寒外,推骨節亦可用於小兒消化不良、夜啼等症,因督脈貫脊屬腎,通腦絡腎,調節脊柱可間接影響臟腑功能。然其核心仍在於通陽解表,故對風寒表證尤為適宜。
此手法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觀念,通過體表經絡調節內在氣血,展現推拿療法的整體性與靈活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