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推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推闔

推闔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屬「補瀉」操作中「補法」的關鍵技術,其核心在於按壓針孔以固守經氣,防止外洩,從而達到扶正祛邪之效。此術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〈離合真邪論〉,原文載:「推闔其門,令神氣存,大氣留止。」意指透過按閉針孔,使經脈之氣內聚,維持氣血調和,進而強化治療作用。

理論基礎

推闔的運用,植根於中醫「氣」的理論體系。經絡為氣血運行之通路,針刺時若過度開泄孔竅,易導致正氣耗散。推闔透過物理性按壓,模擬人體自然閉闔之機,符合《內經》「瀉者吸內,補者呼出」的原則——補法當於出針時按閉穴孔,配合呼氣動作,使陽氣內入而存留。

操作要點

  1. 時機選擇:於出針之際施行,左手(押手)迅速輕按針孔,力道需均勻柔和,避免過度按壓導致局部瘀滯。
  2. 經氣導引:結合「迎隨補瀉」理論,順經脈走向推按,助經氣內趨。如針足三里(胃經)補法,出針後向膝部方向推闔,引胃氣上行。
  3. 與其他手法配合:常與「徐疾補瀉」「捻轉補瀉」並用。例如緩進快出針(徐疾補法)後,立即推闔,增強溫補效果。

臨床應用

推闔多用於虛證或氣血不足之症,如:

  • 衛陽不固:自汗、易感風邪者,針合谷後推闔以實表固衛。
  • 脾虛泄瀉:針刺太白、三陰交後施術,助脾氣升提。
  • 針灸美容:面部穴位輕度推闔,促進局部氣血濡養,減少細紋。

古籍延伸

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釋:「補則出針捫穴,瀉則搖大其孔。」指出推闔與瀉法的開放針孔形成對比。明代醫家汪機更強調「推」與「闔」的動態結合——先以指腹輕推經脈,再瞬時按閉,使氣血如潮汐般內湧。

此手法雖細微,卻深涵中醫「以人合天」的思想,透過人為干預模擬自然氣機開闔,體現「治神調氣」的針道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