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推摩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推摩法
推摩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兼具「推」與「摩」兩種技法,以手掌或指腹於體表施力,結合線性推動與環形摩揉,達到調理氣血、疏通經絡之效。此法源遠流長,尤見於小兒按摩(又稱小兒推拿),亦廣泛應用於成人疾患調理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推摩法透過手法刺激經絡腧穴,可調節臟腑功能。其作用機理如下:
- 五臟對應:
手指與臟腑相應,如《一得集·推摩法論》所載:「五指分主五臟,指尖屬臟,本節屬府。」施術時,依病症寒熱虛實,配合補瀉手法。如:- 順推為補,逆推為瀉;
- 左旋右推可調氣機升降;
- 操作次數須按既定數序(如三百、五百次),以契合經氣運行規律。
-
經絡調節:
推摩方向多循經絡走向,如手三陰經從胸走手,宜順推以助氣血輸布;手三陽經從手走頭,逆推可清瀉陽經邪熱。
操作手法
-
基本技法:
- 推法:以拇指或掌根沿經絡或肌群走向直線推動,力道均勻深透,速度緩而連貫。
- 摩法:用手掌或指腹貼附體表,作環形摩轉,力度輕柔,如「揉以運氣」,多用於腹部或頭面部。
-
複合應用:
- 掐推結合:如「掐以定驚」,先以指甲掐按特定穴位(如人中、合谷)鎮驚,再施推法疏導氣機。
- 分推逆推:如胸腹部分推膻中可寬胸理氣;逆推脊柱兩側(督脈與膀胱經)可清熱退邪。
臨床應用
-
小兒推摩:
- 面部定位:如印堂推至髮際(開天門)可解表散寒;推坎宮(眉弓至太陽穴)治目赤頭痛。
- 手足與腹部:推脾經(拇指橈側)健脾消食;摩腹順時針助消化,逆時針緩腹瀉。
-
成人調理:
- 痹症疼痛:推摩肩頸配合風池、肩井穴,可鬆解肌筋。
- 氣滯胸悶:沿肋間分推期門、章門,疏肝理氣。
手法要旨
推摩之效,貴在「剛柔相濟」:
- 剛:推法需力透皮層,直達筋絡;
- 柔:摩法似「輕撫水面」,以柔化滯。
古籍強調「不可亂推」,須辨證施術,如熱證用清推(快速輕擦),寒證用溫推(緩慢深按)。
推摩法融匯經絡學說與臟腑辨證,為中醫外治精粹,其細膩手法與理論體系,展現「以手代藥」的獨特療癒智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