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吐綠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吐綠水

證名,指患者先嘔吐清水,繼而吐出綠色液體,甚則轉為黑水或臭穢濁液。此證首載於《寓意草·面議倪慶雲危症再生治驗》,屬中醫危重證候之一,多因胃氣衰敗中陽欲絕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胃氣虛極:脾胃陽氣衰竭,運化失司,津液不化,濁陰上逆。
  2. 肝膽乘犯:若吐物色青如菜汁,《張氏醫通》認為與「肝邪犯胃」相關,膽汁隨胃氣上逆而現綠色。
  3. 寒凝濁滯:中焦虛寒,陰濁內聚,久則化腐成臭,吐黑水、臭水者,提示胃氣垂絕,腐穢內生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急救胃陽:先投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溫補中焦,固護胃氣,散寒止嘔。
  • 降逆鎮衝:後以旋覆代赭湯(旋覆花、代赭石、人參、半夏、生薑、大棗、甘草)降氣化痰,鎮逆止吐。若兼肝氣橫逆,可佐吳茱萸湯暖肝和胃。
  • 隨證加減:若吐黑水、臭穢,需辨是否夾瘀或熱毒,可酌加薑汁炒黃連反佐,或丁香、柿蒂溫中止噦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強調:「嘔吐色青,如青菜汁者,木邪乘土,胃氣將絕」,提示預後險惡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,吐綠水多屬「陰寒極盛,陽不制陰」,需急溫脾腎之陽。

此證多見於久病、重病後期,反映臟腑氣機敗亂,臨床須結合四診,細辨虛實寒熱,及時救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