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推拿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推拿法為中醫正骨八法之重要組成,其技術體系可分為「推法」與「拿法」兩大基礎手法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卷八十七載:「推者,謂以手推之,使還歸處也;拿者,或兩手或一手捏定患處,酌其宜輕宜重,緩緩焉以復其位也。」此論述揭示推拿法兼具力學調節與經絡調和之雙重特性。

推法屬線性手法,以掌根、指腹或肘部沿經絡走向或肌纖維方向施加定向壓力,分為直推、旋推、分推等變式。《小兒推拿廣意》特別強調其「通經導滯」之功,通過持續而有節律的推力,能疏導衛氣、促進氣血循行,尤擅改善局部氣滯血瘀。

拿法則屬點狀手法,以拇指與餘四指構成「鉗形」握持,對合谷、肩井等特定穴位或筋結施行提捏。清代《厘正按摩要術》指出拿法具「開竅醒神、舒筋解結」之效,其技術核心在於「剛柔相濟」——下指時需先輕觸探位,繼而漸次加重指力至「得氣」為度,最終以緩釋收勢。

在臨床應用上,推拿法不僅用於骨折癒後關節僵直之復位(如《傷科補要》所述「骨錯縫、筋出槽」之調整),更廣泛運用於經筋病證。根據《黃帝內經·靈樞》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原則,推法可配合十二經別循行路線調理臟腑,而拿法則多施於陽明經以解肌表之痙,或作用於阿是穴以鬆解筋膜的異常張力。

歷代醫家發展出複合手法如「推拿揉捏法」,將推法的平面推力與拿法的垂直提力相結合,形成三維力學刺激,此技術在《一指定禪》按摩流派中被視為「調形氣」之關鍵。現代研究亦證實,此類手法能調節筋膜力學平衡,通過刺激肌梭與高爾基腱器反射,實現「形正氣順」的治療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