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推拿麻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推拿麻醉,又稱按摩麻醉,是中醫傳統麻醉技法之一。此術以《黃帝內經》"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"理論為基礎,通過特定推拿手法刺激經穴,激發人體自身鎮痛物質(如內啡肽)的釋放,達到"通則不痛"的麻醉效果。其特點在於患者全程保持神志清明,符合中醫"形神合一"的整體觀。
在操作技法上,主要採用《醫宗金鑒》正骨八法中的"按法"與"摩法"變式。臨床常用三線取穴法:一是循經取穴,依手術部位所屬經絡選取郄穴、募穴;二是鄰近取穴,如甲狀腺手術取扶突、人迎;三是遠端取穴,遵循"上病下取"原則,如拔牙術取合谷、內庭。手法操作講究"沉、穩、透"三要訣,指力需透達肌筋膜層面,以產生"得氣"效應。
歷史淵源可追溯至明代《小兒按摩經》記載的"止痛開關法",清代《厘正按摩要術》更系統記載了"按揉止痛"的具體應用。現代臨床證實,其鎮痛機理在於調節大腦皮層興奮抑制過程,同時通過神經體液調節改變局部組織的痛閾值。
此術尤擅長軟組織手術,根據《中醫外科學》記載,對甲狀腺囊腫切除術有效率可達八成。在胃部手術中,常配合足三里、中脘等穴位的點壓手法,形成節段性麻醉效果。值得注意的是,其效果與術者指力深淺、頻率快慢密切相關,需嚴格遵循"輕→重→輕"的刺激節律。
相較於藥物麻醉,推拿麻醉避免了氣血陰陽的失衡風險,尤其適合體質虛弱或對麻醉藥物過敏者。但需強調,其應用範圍仍受限于手術類型與患者個體差異,體現了中醫"同病異治"的辨證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