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推拿手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推拿手法詳述
推拿手法概論
推拿手法乃中醫外治法之重要組成部分,係施術者運用特定技巧動作於人體經絡穴位或特定部位之治療方法。其歷史可追溯至先秦時期,《黃帝內經》中已有"按蹻"之記載,歷經數千年發展,形成系統完整之手法體系。推拿手法通過力學作用與能量傳導,調節經絡氣血,平衡陰陽,達到治病防病之效。
主要推拿手法分類
按壓類手法
按法:以指、掌或肘部垂直向下施壓於體表,分為指按法、掌按法與肘按法三種。指按法多用於穴位刺激,掌按法則適用於面積較大之部位,肘按法則用於肌肉豐厚處。按法具有開通閉塞、活血止痛之效。
壓法:與按法相似而力度較大,分為指壓法、掌壓法與肘壓法。壓法常配合振動手法使用,能深層刺激組織,鬆解黏連。
點法:以拇指指端或屈曲之指間關節突起部著力於治療部位,力度集中而深透。點法刺激強烈,常用於穴位治療,如點按合谷、足三里等要穴。
拿法:以拇指與其餘四指相對用力,捏拿治療部位之肌筋。分為三指拿法與五指拿法,具有舒筋通絡、解痙止痛之功。
捏法:以拇指與食指或拇指與食、中二指捏起皮膚,分為二指捏與三指捏。捏法常用於小兒推拿與背部治療,能調和氣血。
摩擦類手法
推法:以指、掌或肘部貼於體表做單方向直線移動,分為指推法、掌推法與肘推法。平推法能溫經散寒,活血化瘀。
擦法:以手掌或大魚際、小魚際緊貼皮膚做直線往返摩擦,產生熱感為度。擦法具有溫通經絡、祛風散寒之效。
摩法:以指或掌附著於體表做環形有節律之撫摩,分為指摩法與掌摩法。摩法刺激輕柔,常用於胸腹及頭面部。
搓法:以雙手掌面夾持肢體做快速交替搓動,多應用於四肢。搓法能鬆解肌肉緊張,促進氣血運行。
揉法:以指、掌或魚際吸定於治療部位做輕柔緩和之環旋運動,分為指揉法、掌揉法與魚際揉法。揉法具有寬胸理氣、消腫止痛之效。
振動類手法
抖法:以雙手握住肢體遠端做小幅快速抖動,分為上肢抖法與下肢抖法。抖法能鬆解關節,舒緩經筋。
振法:以指或掌按壓於治療部位做高頻率振顫動作,分為指振法與掌振法。振法能調和氣機,緩解痙攣。
拍法:以虛掌有節奏地拍打體表,分為指拍法、掌拍法與拳拍法。拍法能宣通氣血,消除疲勞。
活動關節類手法
搖法:使關節做被動環轉運動,分為頸部搖法、腰部搖法與四肢關節搖法。搖法能滑利關節,鬆解黏連。
扳法:在關節活動至一定位置後做短促有力之扳動,分為頸部扳法、胸背部扳法與腰部扳法。扳法能整復錯位,解除嵌頓。
拔伸法:亦稱引伸法,固定肢體一端而牽引另一端,分為頸部拔伸法與四肢拔伸法。拔伸法能拉寬關節間隙,緩解壓迫。
背法:施術者與患者背靠背站立,將患者背起並做抖動,主要用於腰椎疾病。背法能整復腰椎小關節錯位。
複合手法與特殊手法
滾法:以小魚際側及第4、5掌指關節背側為著力點,通過腕部屈伸外旋做連續滾動。滾法刺激面積大而深透,為推拿常用手法。
一指禪推法:以拇指指端或羅紋面著力,通過腕部擺動帶動拇指做往復移動。一指禪推法講究"沉肩、垂肘、懸腕、指實、掌虛",功力深厚。
㨰法:為一指禪流派之特殊手法,以拇指與食指夾持患者肢體做快速搓揉動作,常用於四肢末端。
踩蹺法:施術者以足部踩踏患者身體特定部位,多用於腰背部肌肉豐厚處。踩蹺法需藉助器械輔助,力度深沉。
手法操作要領
推拿手法講究"持久、有力、均勻、柔和、深透"十字要訣。操作時需注意:
- 力度應由輕至重,以患者能耐受為度
- 頻率需保持穩定,不可忽快忽慢
- 方向多循經絡走向或肌肉紋理
- 時間視部位與病情而定,一般每部位3-5分鐘
手法選用原則
臨床應用需辨證施治,根據病位、病情及患者體質選擇適宜手法:
- 表證、新病多用輕柔手法如摩法、揉法
- 裏證、久病可選用深沉手法如壓法、扳法
- 虛證宜用補法,手法輕柔緩慢
- 實證宜用瀉法,手法快速有力
推拿手法種類繁多,以上僅列舉常用者。臨床實際應用時,常需多種手法配合使用,以達最佳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