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推胃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推胃脘

推胃脘為小兒推拿手法之一,屬中醫外治法範疇,主要應用於脾胃相關病症的調理。其操作方向與臨床效應密切相關,依據《釐正按摩要術》記載:「由喉往下推,止吐;由中脘往上推,則吐。」此手法通過特定經絡與穴位的刺激,調節氣機升降,以達和胃降逆或催吐導滯之效。

操作要點

  1. 循行路線

    • 止吐法:自咽喉部(近天突穴處)沿任脈向下直推至中脘穴(臍上4寸),手法需輕柔綿長,以導氣下行。
    • 催吐法:由中脘穴逆推向上至咽喉,手法較促急,意在升提胃氣、引發嘔吐反射。
    • 操作時須蘸取介質(如清水、麻油等),以潤滑皮膚、增強導引效果。
  2. 經絡與穴位基礎

    • 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途經胸腹,與胃腑氣機相通。中脘穴屬任脈,為胃之募穴,八會穴之「腑會」,直接調控胃腑功能。推胃脘手法通過任脈刺激,影響脾胃升清降濁之能。
    • 咽喉部為「氣道之門戶」,與胃氣上逆密切相關,向下推按可抑遏沖逆之氣。

作用機理

  • 止吐機制:逆推任脈能引上逆之胃氣下行,配合中脘穴的調和胃氣作用,緩解因寒邪犯胃、乳食積滯或驚嚇氣亂所致的嘔吐。
  • 催吐適應症:順推助胃氣上涌,適用於誤食毒物、痰涎壅滯等需急祛邪外出之證,符合《內經》「其高者,因而越之」的治則。

臨床應用

此手法傳統多用於小兒,因幼兒臟腑嬌嫩,藥物內服易傷正氣,推拿療法相對溫和。然其原理亦適用於成人功能性胃疾,如呃逆、輕度食滯等。須辨明病性虛實寒熱,配合其他手法(如分推腹陰陽、揉板門等)以增強療效。

附註

推胃脘的雙向調節特性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思想,操作方向與力度差異直接影響療效,故須嚴格遵循辨證施術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