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推膝蓋骨歸原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推膝蓋骨歸原法
推膝蓋骨歸原法為中醫正骨手法之一,專用於髕骨(膝蓋骨)離位之整復。此法記載於清代《傷科匯纂》卷一,屬傳統骨傷科治療技術,旨在透過手法復位與外固定,恢復髕骨正常解剖位置,以利關節功能復原。
操作步驟與原理
- 體位準備:
令患者取坐或臥位,患側膝關節呈半屈曲狀(約30°–45°),使周圍肌肉鬆弛,降低髕骨周邊韌帶張力,便於手法操作。 - 推擠復位:
醫者以拇指或掌根觸診髕骨偏移方向,順其脫位路徑逆向施力。若髕骨向外側移位,則由外往內推擠;若向內側移位,則由內往外推壓。手法需柔和漸進,配合患者呼吸節奏,避免暴力導致軟組織二次損傷。 - 器械固定:
復位後,以傳統「抱膝器」或彈性繃帶環繞固定髕骨,限制膝關節活動。抱膝器多以竹片或皮革製成,形如圓環,貼合髕骨邊緣加壓,維持其穩定。固定期間需定期調整鬆緊度,避免血行不暢。
中醫理論基礎
髕骨離位屬「筋出槽、骨錯縫」範疇,多因跌撲、扭挫或氣血失調,導致局部經絡受阻,氣滯血瘀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強調:「手法者,正骨之首務」,認為復位需「手摸心會」,藉觸診判斷錯位方向,再以巧勁導引歸位。此手法不僅調骨,亦能理筋,促進氣血流通,加速損傷修復。
適應症與禁忌
- 適應症:急性髕骨半脫位、陳舊性脫位未黏連者,或伴隨膝關節腫痛、屈伸不利者。
- 禁忌:合併骨折、嚴重韌帶撕裂或關節結構變形者,需配合針灸、藥敷等療法。
歷史淵源
清代《傷科匯纂》收錄多種正骨手法,推膝蓋骨歸原法即承襲自傳統「摸、接、端、提」等八法,結合器械固定,展現中醫骨傷科「動靜結合」的治療智慧。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,發展出針灸配合手法復位,進一步提升療效。
此手法體現中醫「筋骨並重」的理念,強調結構復位與功能恢復兼顧,為骨傷科臨床重要技術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