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推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推引

概念溯源

推引一詞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為中醫針刺手法之重要術語,其理論基礎可追溯至先秦時期醫家對氣血運行規律的觀察與實踐。《素問·離合真邪論》首次系統闡述:「推之則前,引之則止」,揭示了針刺調氣的基本原理。唐代王冰在註解中進一步闡明:「言邪之新客,未有定居,推針補之,則隨補而前進;若引針致之,則隨引而留止也」,將推引手法與補瀉理論相結合。

操作要義

推法

推者,進針之勢也,其操作特點在於:

  • 持針穩健,以拇指向前均勻施力
  • 針體沿經絡走向緩慢推進
  • 力度由淺入深,如春風拂柳
  • 配合呼吸節律,呼氣時進針

《針灸大成》載:「徐推其針氣自往」,強調推法能使經氣順勢而行,具有引導氣血、疏通經絡之效。明代醫家楊繼洲指出,推法運用得當,可使「氣至病所」,尤適用於氣血瘀滯、經氣不暢之證。

引法

引者,退針之術也,其操作要領包括:

  • 持針輕柔,以拇指向後緩慢提引
  • 針體逆經絡走向徐徐退出
  • 力度由深出淺,似秋葉飄落
  • 配合吸氣節律,吸氣時退針

《針灸甲乙經》言:「引而止之,以留其氣」,說明引法具有聚氣、守氣之功。元代滑伯仁認為,引法能使「氣隨針出」,適用於邪氣壅盛、需要引邪外出之證候。

臨床應用

推引配合

推引二法常相須為用,形成完整調氣過程:

  1. 先推後引:適用於補虛,推以納氣,引以固本
  2. 先引後推:適用於瀉實,引以出邪,推以和絡
  3. 推引交替:形成「進三退一」等節律,調和氣機

經絡辨證應用

  • 陽經病證:多採用「推多引少」之法,以助陽氣升發
  • 陰經病證:常運用「引多推少」之術,以促陰精內守
  • 任脈病候:推引兼施,注重「推以升,引以降」的平衡
  • 督脈疾患:強調「推以通陽,引以固脊」的操作要點

理論延伸

與補瀉關係

推引手法與補瀉理論密切相關:

  • 補法:推而納之,引而守之,重在「推九引六」
  • 瀉法:引而泄之,推而散之,強調「引九推六」
  • 平補平瀉:推引均衡,形成「推五引五」的調和之勢

氣至效應

推引手法對得氣與行氣具有調控作用:

  • 推法促進經氣傳導,使氣至病所
  • 引法調節氣行強度,防止過度刺激
  • 推引交替可誘發循經感傳,增強治療效果

歷代發展

金元時期,各醫家對推引理論有所發揮:

  • 李東垣重視脾胃之氣,創「推引中土」法
  • 朱丹溪強調滋陰降火,發展「引火歸元」術
  • 張子和善用汗吐下三法,將推引與放血療法結合

清代《醫宗金鑒》系統總結推引手法,提出「推如舟行逆水,引若纜系岸樁」的形象比喻,並發展出複式推引手法,如「蒼龜探穴」、「青龍擺尾」等特殊技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