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推攢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推攢竹
推攢竹為小兒推拿手法之一,屬頭面部常用操作技法,與「開天門」同源,廣泛應用於中醫兒科治療與保健。其名源自穴位「攢竹」,位於眉頭凹陷處(即足太陽膀胱經之攢竹穴),操作時以拇指指腹自眉頭向額部直線推動,具有疏風解表、醒腦明目、安神定驚之效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絡與穴位:
攢竹穴屬足太陽膀胱經,此經脈循行於頭面,主一身之表陽。小兒臟腑嬌嫩,易受外邪侵襲,推攢竹可激發膀胱經氣,宣通衛陽,驅散風寒,常用於外感風寒所致之發熱、鼻塞等表證。 - 作用機制:
透過輕柔推動,刺激局部經氣流通,調和營衛,並間接影響頭部氣血運行。中醫認為「頭為諸陽之會」,此法能升提清陽之氣,改善頭面氣滯,緩解小兒煩躁、夜啼等症。
操作要點
- 手法:以拇指橈側或指腹緊貼皮膚,自眉頭(攢竹穴)向上推至前髮際,力道均勻柔和,頻率約每分鐘100至120次。
- 配伍應用:
常與「推坎宮」(自眉頭沿眉弓推向眉梢)、「揉太陽」等手法並用,增強疏風解表之效;若兼見咳嗽,可配合手部「清肺經」;若驚惕不安,則加「掐揉五指節」。
臨床應用
- 外感表證:風寒初期,見噴嚏、流清涕,推攢竹可發汗解表。
- 目疾與神志不寧:肝開竅於目,此法能緩解目赤腫痛;其安神之效亦用於小兒驚風前兆或睡眠不穩。
- 保健作用:日常操作可調理陽氣,增強抵抗力,預防外感。
此技法體現中醫「上病下取,外治內效」之理,透過體表刺激調和內在氣機,為小兒推拿中簡便有效的代表手法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