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頹土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頹土脈

頹土脈為中醫脈象之一,其特徵為脈來虛大無力,按之全無,狀如頹敗之土,散漫不聚。此脈象首見於《素問·大奇論》,文中提及:「脈至如頹土之狀,按之不得,是肌氣予不足也。」意指此脈象反映肌氣虛衰,正氣極度虧損之候。

脈象特點

頹土脈屬虛脈範疇,其形虛大而散,浮取雖見脈動,但沉取則難以觸及,彷彿鬆散之土,輕觸即散。此脈象與「散脈」相似,然散脈更顯浮散無根,而頹土脈則偏於虛大無力,二者皆主氣血衰微,但病機略有差異。

病機分析

頹土脈的形成,多因脾肺氣虛,肌氣不足所致。《內經》指出「肌氣予不足」,強調肌肉與脾氣相關,脾主四肢肌肉,脾虛則肌失濡養,脈道失充,故見脈來虛散。此外,若久病重病,元氣大傷,或陰陽俱虛,氣血耗竭,亦可能出現此脈象,預後多屬不良。

臨床意義

  1. 脾肺氣虛:常見於慢性虛損性疾病,如長期勞倦、飲食不節,導致脾失健運,肺氣不充,症見倦怠乏力、氣短懶言、肌肉消瘦等。
  2. 氣血兩虧:多見於失血、久病之後,氣隨血脫,脈道空虛,症見面色蒼白、心悸怔忡、唇甲無華等。
  3. 陰陽離決:若危重病患見此脈,可能為陰陽即將離決之兆,屬病情危急之象。

鑒別診斷

頹土脈需與其他虛脈相區別:

  • 濡脈:脈浮細軟,如帛浮水,主濕困或氣血不足。
  • 弱脈:沉細無力,主氣血兩虛或陽氣不足。
  • 散脈:浮散無根,至數不齊,主元氣離散。

頹土脈之獨特處在於其虛大無根之態,臨床需結合四診,細辨病機,方能準確判斷病情深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