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腿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腿凹,又稱腘中,為中醫解剖學之專有名詞,指膝蓋後方之凹陷處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明確記載:「俗名腿凹,經曰腘中。」此部位乃經絡循行與氣血匯聚之要道,於中醫理論中具重要意義。
經絡循行
腿凹處為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所過之處。
- 足太陽膀胱經:循行於腿凹中央,主一身之陽氣,與腰背、頭目相連,此處氣血瘀滯可致腰脊強痛、屈伸不利。
- 足少陰腎經:行於腿凹內側,屬腎絡膀胱,若此處氣血不暢,或見足心熱、膝軟無力等腎虛之候。
穴位相關
腿凹區域涵蓋重要穴位,尤以委中穴最為關鍵:
- 委中穴:屬膀胱經之合穴,位於腿凹正中,《靈樞》稱其為「血郄」,善治腰背疼痛、中暑吐瀉等症,古有「腰背委中求」之說,臨床多以刺絡放血或針刺調理此穴。
生理與病理
腿凹處肌肉豐厚,內藏腘動脈、腘靜脈及脛神經,中醫視其為氣血運行之樞紐。若外感風寒濕邪,或跌撲損傷,易致此處經絡阻滯,氣血不暢,表現為局部腫痛、屈伸障礙,甚則牽連腰腿。
診斷意義
中醫望診與切診常察腿凹之色澤、溫度及壓痛:
- 色青紫:多屬寒凝血瘀。
- 觸之灼熱:或為濕熱下注。
- 按壓痠脹:提示經氣不暢,常見於勞損或痹證。
此部位之狀態,可為辨證提供重要參考,尤適用於腰膝疾患之診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