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腿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腿肚

在中醫學中,腿肚又稱「腓腸」,位於小腿後側,為腓腸肌所在之處,屬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所過之區域。此處肌肉豐厚,主司下肢運動,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
經絡循行
腿肚為足太陽膀胱經所過之處,其經脈循行於此,並分布多個重要穴位,如承山穴(位於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處)、承筋穴(腓腸肌肌腹中央),此二穴皆主治小腿轉筋、腰痛及局部氣血瘀滯。此外,足少陰腎經亦與腿肚相關,腎主骨生髓,腎氣充足則下肢強健,反之則易見腿肚無力或攣急。

生理與病理
中醫認為,腿肚的狀態可反映氣血盛衰及經絡通暢與否。若氣血充盈,經絡通暢,則腿肚肌肉結實有力;若氣血不足或寒濕凝滯,則易見腿肚痠軟、抽筋或腫脹。例如:

  • 寒濕痹阻:腿肚沉重、冷痛,遇寒加劇,多因外感寒濕或陽氣不足所致。
  • 氣血瘀滯:腿肚脹痛、青筋浮現,常見於久站、勞損或經絡不暢者。
  • 肝腎虧虛:腿肚萎軟無力,伴腰膝痠軟,多因肝腎精血不足,筋骨失養。

臨床應用
在針灸與推拿治療中,常刺激腿肚部位穴位以調理氣血,如:

  • 承山穴:主治腿肚轉筋、痔疾,為緩解腓腸肌痙攣之要穴。
  • 承筋穴:擅治局部腫痛、下肢痿痹,可配合艾灸溫通經絡。

此外,腿肚亦為刮痧、拔罐之常用部位,透過疏通膀胱經氣血,可改善下肢循環,緩解疲勞。

總結
腿肚在中醫理論中不僅是肌肉結構,更與經絡、臟腑功能相連,其狀態可作為診察氣血運行與臟腑健康之參考。透過經絡調理與穴位刺激,可維護下肢功能,促進整體氣血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