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穿板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穿板龜

穿板龜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湧泉疽」之一類,見於清代醫家鄒岳所著《外科真詮》卷上。其特徵為足底湧泉穴處發疽,局部焮腫,且伴隨瘙癢感。此症多因濕熱下注、氣血壅滯,或外感毒邪,蘊結於足少陰腎經所過之處而成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湧泉穴屬足少陰腎經,為陰經所起之處,易受濕熱邪毒侵襲。若患者腎陰不足,或久立勞傷,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加之濕熱蘊結,則易發為疽腫。其瘙癢感多因風邪夾濕,或熱毒鬱於肌膚所致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時,患處微腫,皮色或紅或暗,觸之堅硬,伴有癢感或輕微疼痛。若未及時調治,則腫勢漸增,焮熱疼痛,甚則化膿潰破,纏綿難癒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利濕通絡為主。

    • 濕熱偏重者,可用「五神湯」(茯苓、車前子、金銀花、牛膝、紫花地丁)加減。
    • 若兼風邪瘙癢,可佐以祛風藥,如防風、白鮮皮。
    • 氣血瘀滯明顯者,可配合「仙方活命飲」化裁,以活血散結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初起未潰時,可用「金黃散」或「玉露散」調敷,以清熱消腫。
    • 若已成膿,則需切開引流,外貼「太乙膏」祛腐生肌。

鑒別診斷
穿板龜需與「足底疔」、「厲癰」等相區別:

  • 足底疔:多因外傷染毒,腫痛劇烈,病位較淺。
  • 厲癰:發於足跟,屬太陽膀胱經,潰後多成漏。

此症與經絡氣血失調密切相關,治療時需辨明虛實寒熱,結合局部與整體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