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腿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腿痛
證名,指腿部肌肉、筋脈或關節等部位出現疼痛之症。《張氏醫通·腿痛》載:「腿痛亦屬六經……痛有血虛、血寒、寒濕、風濕、濕熱流注、陰虛陽虛、腎虛風襲之殊。」中醫認為腿痛與經絡氣血運行失調、外邪侵襲或臟腑虛損密切相關,臨床須辨明病因病機,分型論治。
病因病機與辨證論治
-
寒邪所傷
- 表現:腿痛輕微,或伴麻木、腫脹,畏寒喜暖,遇寒加重。
- 病機:寒性收引,凝滯經脈,氣血不通。
- 治法:溫經散寒。
- 方藥:白術附子湯、舒筋三聖散等。
-
濕熱流注
- 表現:腿痛遊走不定,或局部紅腫灼熱,小便黃赤。
- 病機:濕熱蘊結經絡,阻滯氣血。
- 治法:清熱化濕,通絡止痛。
- 方藥:當歸拈痛湯加減。
-
濕痰流注
- 表現:腰脅或有痰塊,兩腿交替疼痛,痛無定處,伴泛惡眩暈。
- 病機:痰濕流竄經絡,阻滯氣機。
- 治法:燥濕化痰,通絡止痛。
- 方藥:二陳湯加羌活、白術等。
-
腎虛風襲
- 表現:腿痛綿綿,腰膝酸軟,或遇風加重。
- 病機:腎氣不足,風邪乘虛侵襲。
- 治法:補腎祛風。
- 方藥:安腎湯為主。
-
陰虛與陽虛
- 陰虛腿痛:伴見口乾咽燥、潮熱盜汗,治宜滋陰養血,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。
- 陽虛腿痛:畏寒肢冷,神疲乏力,治宜溫補腎陽,方用金匱腎氣丸加減。
引經藥運用
為增強療效,可依疼痛部位選用引經藥:
- 大腿前側(足陽明胃經):加白芷、升麻。
- 大腿外側(足少陽膽經):加柴胡、青皮。
- 大腿後側(足太陽膀胱經):加羌活、防風。
腿痛之證,總歸於氣血失和、經絡不通,或虛或實,臨證需詳辨寒熱虛實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