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腿游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腿游風
腿游風,又稱腎氣游風,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丹毒之一類,特指發於腿脛部位之丹毒。此症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五,其病因病機、臨床表現及治法與丹毒相通,然病位專注於下肢,尤以腿脛為多見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腿游風多因血分伏熱,復感風濕熱邪,或脾虛濕蘊,流注下肢所致。其發病與腎氣相關,蓋腎主下焦,若腎陰不足,虛火內生,或腎陽虧虛,氣化失司,皆可致濕熱下注,纏結於腿脛,化火成毒,發為游風。此外,飲食不節(如過食辛辣厚味)、外傷染毒(如皮膚破損感染)亦為常見誘因。
臨床表現
腿游風之典型症狀為:
- 局部紅腫熱痛:腿脛皮膚驟然赤紅如丹,灼熱腫脹,邊緣清晰隆起,觸之疼痛。
- 遊走性擴散:紅腫可向四周蔓延,或間斷發作,此起彼伏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惡寒、頭痛、口渴、尿赤等熱毒熾盛之象。
- 慢性反覆:若遷延不癒,可致皮膚增厚粗糙(俗稱「象皮腿」),乃濕熱瘀阻、氣血不暢之果。
辨證分型
- 風熱毒蘊證:發病急驟,紅腫蔓延,身熱煩渴,舌紅苔黃,脈浮數。
- 濕熱下注證:腿脛腫痛重著,或見水皰滲液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血瘀濕滯證(慢性期):皮膚暗紅粗厚,腫痛反覆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治法方藥
中醫治療腿游風以清熱解毒、利濕化瘀為主,兼顧疏風通絡。
- 內治
- 風熱毒蘊:選用普濟消毒飲(黃芩、黃連、陳皮、玄參等)加減,或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等)。
- 濕熱下注:以萆薢滲濕湯(萆薢、薏苡仁、黃柏等)合四妙丸(蒼朮、黃柏、牛膝、薏苡仁)為主方。
- 血瘀濕滯:宜桃紅四物湯合三妙丸,佐以土茯苓、丹參等化瘀通絡。
- 外治
- 初起紅腫可用金黃散或玉露散蜜調外敷,以清熱消腫。
- 若潰爛滲液,以黃連膏或青黛散油調塗之。
- 慢性期配合針灸(如取足三里、陰陵泉等穴)或刺絡拔罐,以活血通絡。
古籍記載
《瘍瘍經驗全書》指出,腿游風「由腎虛風濕搏於血脈,結滯不散」,強調其與腎氣虛損之關聯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辨析,認為此症「多生腿脛,紅腫遊走」,治法當「涼血解毒,兼以利濕」。
腿游風之辨治,體現中醫「審因論治」與「局部整體結合」之特色,臨床需細察病機,隨證施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