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退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退法

一、針刺手法
「退法」為中醫針刺基本手法之一,指將針體由深部逐漸退至皮下,最終出針的操作技術。此法首見於《針經指南》,強調退針時需先退「一豆許」(約針尖退至淺層),稍作停留後再完全出針,以調和經氣,避免氣機驟散。後世醫家進一步結合呼吸補瀉,如《針灸問對》記載:「補法出針時,配合瀉三吸;瀉法出針時,配合補三呼」,透過呼吸與退針的協同,強化補瀉效應。

現代臨床操作時,退針需緩慢均勻,由深至淺分段退出,並於皮下稍駐,待針下鬆滑無滯澀感後出針。此舉可減少患者不適,並使經氣平穩過渡,符合「徐而疾則實,疾而徐則虛」(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)的針刺原則。

二、推拿手法
在推拿學中,「退法」屬平推法之變通,指施力方向向後或向下的直線推按手法,如小兒推拿中的「退六腑」(前臂尺側由肘向腕推之)。《小兒推拿秘訣·字法解》釋其義:「退者,實也為推也」,即透過反向推動達到瀉實清熱之效。此手法多用於實熱證,如高熱、煩躁,藉由離心方向操作以引邪外泄。

三、理論內涵
退法之核心在於「調氣機,和陰陽」。針刺退法著重「引氣外出」,與進針的「導氣入內」相呼應,形成補瀉循環;推拿退法則透過力學方向調節經絡氣血偏盛。二者皆體現中醫「以通為用」的治療思想,契合《內經》「迎隨補瀉」與「升降浮沉」理論。

附:古籍補充

  • 《針經指南》:「退針一豆許,候氣緩而後出,防氣泄過疾。」
  • 《小兒按摩經》:「退六腑者,滑實退熱,如湯潑雪。」
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