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退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退妊

「退妊」一詞出自中醫古籍《坤道指南》,為傳統中醫術語,意指以藥物或針灸等方法中止妊娠,亦稱「打胎」。此概念源於古代中醫對婦科疾病的治療需求,主要針對妊娠異常或母體健康受威脅時所採取的醫療手段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妊娠的維持依賴於衝任二脈的氣血充盈,以及腎氣的固攝作用。若因氣滯、血瘀、氣血虛弱或外邪侵襲等因素,導致衝任失調,則可能需以藥物調理,促使「退妊」。此類方劑多具活血化瘀、行氣導滯之效,旨在破除胞宮瘀滯,使妊娠中止。

古籍記載與方劑

《坤道指南》記載「退妊方」如下:

  • 組成:五味子、三稜、莪朮、歸尾、葶藶各等分,人參少許。
  • 製法:共研細末,以水調服。
  • 方義
    • 三稜、莪朮:破血行氣,消散胞宮瘀滯。
    • 歸尾:活血通經,助瘀血排出。
    • 葶藶:瀉肺行水,間接調節氣機。
    • 五味子:收斂固澀,反佐諸藥之峻烈,兼防氣血過耗。
    • 人參:少量配伍,益氣扶正,緩和攻伐之性。

此方體現中醫「攻補兼施」之法,在逐瘀的同時顧護正氣,避免過度損傷母體。

中醫對退妊的認識

傳統中醫視「退妊」為不得已之舉,強調需辨證施治。若因母體氣血虛弱、癥瘕積聚(如子宮肌瘤)或胎元不固導致妊娠異常,方可考慮此類療法。臨床應用時,須結合脈象、舌診及體質差異,調整用藥比例與劑量。

相關中醫名詞

  • 下胎:與退妊同義,泛指中止妊娠。
  • 逐瘀安胎:針對瘀血內阻之胎動不安,以活血化瘀為主,或兼以安胎。
  • 通經導滯:適用於經閉或妊娠異常,以疏通經絡、化解滯阻為治法。

「退妊」反映古代中醫對婦科疾病的處理智慧,其方藥組合與理論依據,至今仍為中醫婦科學的研究內容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