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退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退位」詳解
「退位」為中醫運氣學說之專有術語,用以描述六氣主司更迭的動態變化。其概念源於《黃帝內經》五運六氣理論,與「不退位」相對應,共同構成歲氣交接的關鍵機制。
一、理論基礎
- 六氣主司:六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依時序輪值主司一年氣候,各主六十日有奇,形成「司天」「在泉」之上下相對格局。
- 歲氣週期:六氣按三陰三陽次序循環,每年由一組司天在泉之氣統攝,如子午之歲少陰司天、陽明在泉。
二、「退位」之內涵
指當歲六氣應退而未退,延滯交接之現象。具體表現為:
- 時間特性:舊歲司天之氣超越既定時限,未按時讓位於新歲當值之氣。
- 氣候異常:導致季節性氣候失序,如春應溫而反寒,夏應熱而反涼,與「至而未至」「未至而至」等氣候失衡相關聯。
三、與「不退位」之關係
《素問·本病論》言:「所謂不退者,即天數未終。」意指舊歲之氣未盡其運化之責,新氣不得遷正,二者互為因果。此現象多因五行生剋失常(如勝復之氣交爭)或客氣加臨所引發。
四、臨床關聯
退位所致氣機鬱滯,可影響人體氣血應天之道:
- 病機特點:易生伏邪為患,如冬寒不退位則春溫發病多夾寒象。
- 辨治要點:需參合當年司天在泉與間氣變化,調治時注重「疏瀹陳氣」,如《至真要大論》「折其鬱氣,資其化源」之法。
五、古籍佐證
《類經》註解:「退位如君臣之禪讓,當退不退則政令乖戾。」強調六氣有序交替為維繫「亢害承制」平衡之樞機。此概念亦見於《玄珠密語》論歲氣「遷正退位」之占候推演。
(全文完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