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退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退針
退針,又稱「出針」,為針刺手法之一,指將針具從穴位中抽出的過程。此操作需依病情、體質及治療目的調整手法,其方式可分為以下兩類:
- 基本退針(出針)
即針刺結束後,將針體從穴位中退出。操作時需輕緩均勻,避免驟然抽離,以防損傷經絡或引起不適。出針後可稍按針孔,以助閉合(補法);若需瀉實邪,則可稍開針孔,令邪外泄。 -
行針過程中的退針
指針刺至穴位深層後,將針由深部提至淺部的操作手法。此手法常與其他針法結合運用:- 單純退針:直接將針上提,不配合其他手法,多用於調整針感或減輕刺激。
- 退針結合捻轉:在提針時同步捻轉針體,以增強經氣調動效果。此手法可根據病情決定退針速度,如急退(快速抽提)偏瀉,緩退(徐徐上提)偏補,符合「瀉實補虛」的治療原則。
中醫理論依據
退針手法與「迎隨補瀉」理論相關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強調「徐而疾則實,疾而徐則虛」,退針速度的快慢直接影響經氣調控。緩退時,氣隨針上引,可溫補正氣;急退則能疏泄病邪,達到瀉實之效。此外,退針的層次(分天、人、地三部)亦影響氣機升降,需配合補瀉需求操作。
退針雖為針刺收尾或過渡步驟,但其細膩操作對療效至關重要,臨床需結合辨證靈活運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