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吞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吞口
定義與別稱
吞口為中醫解剖名詞,屬肩關節結構之一,乃「肩解」之俗稱。據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記載:「其臼含納臑骨上端,其處名肩解……俗名吞口。」此處所言「臼」即肩胛骨之關節盂,與肱骨頭相合構成肩關節,而「吞口」一詞形象描述此部位如容器般容納骨端之特徵。
解剖位置與功能
吞口位於肩胛骨外側,為關節盂所在處,與肱骨上端之肱骨頭相銜接,形成肩肱關節(又稱盂肱關節)。此結構主司上肢之靈活運動,包括前舉、後伸、外展、內收及旋轉等動作,為全身活動度最大之關節。中醫理論中,肩解(吞口)與手三陽經(手太陽小腸經、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)循行密切相關,氣血灌注於此以維持關節功能。
相關中醫理論
- 經絡聯繫:
吞口周邊為手太陽小腸經所過,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小腸經「出肩解,繞肩胛」,故此處氣血瘀滯常表現為肩臂疼痛、活動受限,屬「肩痹」範疇。 - 傷科應用:
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將吞口列為正骨重要標誌,若因跌撲損傷導致「肩解錯縫」(即肩關節脫位),需手法復位以恢復「吞口納骨」之正常結構。古籍強調「上髎之術,務令臼臼相對」,說明關節對合之關鍵性。 - 病理表現:
風寒濕邪侵襲吞口,可致氣血凝滯,發為「漏肩風」(肩周炎);若肝腎虧虛,筋骨失養,則易見吞口處痿弱無力,舉臂困難,與現代醫學之肩關節退行性病變相類。
名詞考據
「吞口」一詞源於民間對關節盂凹陷形態之比喻,猶如器物之承接口,生動反映古人對解剖結構的觀察智慧。此類俗名亦見於其他部位,如「髀樞」(髖臼)稱「膀欗」,均體現傳統醫學對關節結構的重視。
補充說明
吞口之穩定性賴於周邊筋肉,中醫稱「筋束骨」,尤以「肩胛束筋」(現代稱肩袖肌群)為要。若筋脈弛緩或斷裂,可致吞口鬆動,肱骨易脫,與《傷科補要》所述「肩胛鬆落」病機相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