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吞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吞氣
吞氣為氣功修煉術語,屬傳統中醫養生技法之一,與「服氣」概念相通,指通過特定呼吸吐納方式,將自然之氣納入體內,以調和臟腑、培補元氣。此術源遠流長,早見於古籍《淵冥記》載:「吾卻食吞氣,已九千餘歲。」可見其作為延年益壽之法,於古代修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「氣」為生命活動之本源,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氣聚則生,氣散則死。」吞氣之法,即透過意識引導與呼吸調節,使天地清氣與人體真氣相合,進而推動經絡氣血運行。其作用機理可分三層:
- 培補先天之氣:透過深長細勻的吸氣,激發腎間動氣(命門之火),強化先天精氣化生。
- 調理後天之氣:吞納之氣入於脾胃,助中焦運化,使水穀精微輸布全身,尤適氣虛體弱者。
- 通導三焦氣機:以呼吸帶動氣血升降,疏解上焦心肺鬱滯、中焦濕阻、下焦寒凝等氣化失常之證。
修煉要旨
傳統吞氣功法流派繁多,然核心皆遵循「鬆靜自然」原則:
- 姿勢:多以盤坐、平臥為主,脊柱正直,使任督二脈氣路通暢。
- 呼吸法:採用逆腹式呼吸(吸氣時收腹),以意領氣,使氣沉丹田。古籍《雲笈七籤》提及「漱咽靈液,吞氣含津」,強調吞氣時可配合津液吞咽,增強滋養之效。
- 時機:道家主張「採氣於子午」,即於陰陽交替之時(子時、午時)修煉,順應自然氣機盛衰。
與服氣之異同
「吞氣」與「服氣」皆屬吐納範疇,然細究之:
- 吞氣:側重「氣」的物理性吞咽動作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「咽氣不息」,多配合肢體導引。
- 服氣:涵義更廣,除呼吸調息外,亦包含存想、辟穀等精神層面修煉,如《抱朴子》言「服氣者,神明而壽」。
此術不僅為養生手段,歷代醫家亦將其融入療疾,如唐代《千金要方》載吞氣法治「心腹冷痛」,明代《遵生八箋》詳述吞氣配合六字訣,可調理五臟虛實。然須知,氣功修煉需循序漸進,貴在持之以恆,方得氣脈和暢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