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川椒餅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川椒餅灸

川椒餅灸為中醫隔物灸法之一,屬間接灸範疇。此法以蕓香科植物花椒(Zanthoxylum bungeanum)之乾燥果皮為主要材料,經特殊製備後形成藥餅,置於體表腧穴或患處,再施以艾灸,藉藥性與灸熱之雙重作用以達治療效果。

源流與文獻記載

川椒用於灸療歷史悠久,最早見於東晉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,其載:「療一切毒腫疼痛不可忍者,搜面團腫,頭如錢大,滿中安椒,以面餅子蓋頭上,灸令徹,痛即立止。」此法以麵粉為載體,內填花椒末,施灸時熱力透達藥性,專治腫痛急症。明代《古今醫鑒》進一步發展其應用:「治一切心腹、胸、腰背苦痛如錐刺方:花椒為細末,醋和為餅,貼痛處,上用艾搗爛鋪上,發火燒艾,痛即止。」改以醋調和,增強其活血散結之效,適應症擴展至內科痛症。

藥性與作用機理

川椒性辛溫,歸脾、胃、腎經,具溫中止痛、殺蟲止癢之效。《神農本草經》列其為中品,謂其「主邪氣咳逆,溫中,逐骨節皮膚死肌,寒濕痹痛」。現代研究證實,其揮發油含檸檬烯、芳樟醇等成分,能擴張局部血管、促進血液循環,並具抗炎鎮痛作用。

製餅時多以醋調和,醋性酸收,能引藥入肝經,增強川椒行氣活血之效;麵粉為基質則取其緩釋藥性、保護皮膚之功。施灸時艾熱透過藥餅,溫通經絡之力更為綿長持久,符合《內經》「寒者熱之」「菀陳則除之」之治則。

操作與臨床應用

  1. 製餅法

    • 取川椒研極細末,過篩去粗粒。
    • 以米醋或黃酒調和成稠膏狀,捏製成厚約0.3-0.5公分之圓餅,直徑依患處大小而定,通常如銅錢大。
    • 或以麵粉混合花椒末(比例約3:1),加適量水揉團,壓扁成餅。
  2. 施灸法

    • 將藥餅置於選定穴位(如阿是穴、背俞穴等),上置艾炷或艾絨。
    • 點燃艾絨,待患者覺灼熱難忍時更換新炷,每穴可灸3-7壯。
    • 若治寒痹,可於藥餅上加鋪蒜泥,增強溫散之力。
  3. 主治範疇

    • 痛症:寒凝氣滯所致之脘腹冷痛、風濕關節痛、腰背拘急。
    • 外科瘡腫:癰疽初起、無名腫毒,取其辛散結聚之效。
    • 婦科寒證:胞宮虛寒之痛經、帶下,常灸關元、三陰交等穴。

與其他灸法之比較

相較於直接灸,川椒餅灸透過藥餅隔熱,可避免灼傷皮膚,尤適於體弱不耐痛者;與隔薑灸相比,其藥性更偏重於散寒燥濕,對濕重痺痛效果顯著;若與附子餅灸對照,川椒餅長於行氣開鬱,而附子餅則大補元陽,二者一攻一補,各有所主。

此灸法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辨證思維,結合藥物歸經與穴位特性,形成獨特的治療體系。歷代醫家根據證候變化,亦發展出加味川椒餅,如配伍麝香以通竅,或加入肉桂增強溫腎之效,展現靈活化裁之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