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吞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吞酸

證名,指胃中酸水上逆至口腔、咽喉,未及吐出而被迫咽下之症。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脾胃病諸候》,亦稱「咽酸」。《醫林繩墨·吞酸吐酸》描述:「吞酸者,胃口酸水攻激於上,以致咽溢之間,不及吐出而咽下,酸味刺心,有若吞酸之狀也。」此症多因脾胃功能失調,濕熱鬱遏,或氣機不暢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鬱胃
    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或辛辣炙煿之物,導致脾胃濕熱內蘊,鬱遏中焦。《壽世保元·吞酸》指出:「飲食入胃,被濕熱郁遏,食不得化,故作吞酸。」濕熱阻滯,胃氣上逆,酸水隨之泛溢。
  2. 肝胃不和
    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胃失和降,酸水上泛。此類患者常伴脅脹、噯氣等症。
  3. 脾胃虛寒
    素體陽虛,或過食生冷,損傷脾陽,中焦虛寒,運化無力,水濕停聚,鬱久化酸,上逆為患。

辨證論治

吞酸與「吐酸」相似,但吐酸者酸水吐出,而吞酸則酸水咽下。《證治匯補·吞酸章》云:「吞酸為中氣不舒,痰涎郁滯,須先用開發疏暢之品。」臨床常見證型與治法如下:

  1. 濕熱鬱胃證

    • 主症:吞酸嘈雜,胃脘灼熱,口苦口臭,舌紅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和胃降逆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溫膽湯、左金丸加減。
  2. 肝胃不和證

    • 主症:吞酸伴脅肋脹痛,噯氣頻作,情緒波動時加重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和胃,理氣降逆。
    • 方藥:柴胡疏肝散合香砂六君子湯。
  3. 脾胃虛寒證

    • 主症:吞酸隱隱,喜溫喜按,食少便溏,舌淡苔白。
    • 治法:溫中散寒,健脾和胃。
    • 方藥:理中湯或吳茱萸湯加減。

相關文獻

歷代醫家對吞酸論述甚多,除前述《諸病源候論》《醫林繩墨》外,《景岳全書》亦強調「吞酸之由,多在肝脾」,並提出「治酸必兼治肝」之觀點,臨床可結合疏肝、清肝、溫中等法靈活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