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臀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臀骱
臀骱,又稱「髖關節」,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首見於清代醫家錢秀昌所著之《傷科補要》卷二。此部位相當於現代醫學所指之髖關節,位於下肢與軀幹連接處,由股骨頭與骨盆之髖臼相合而成,主司下肢屈伸、旋轉及負重等功能。
中醫理論與臀骱之關係
- 經絡循行:
臀骱周邊為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。膀胱經循行於臀部外側,膽經之環跳穴即位於此,故臀骱氣血運行與此二經密切相關。若經氣不暢,可致髖部疼痛或活動受限。 - 與臟腑聯屬:
中醫認為「腎主骨」,髖關節之強健與否,與腎氣盛衰相關。腎精充足則骨骼堅固,反之則易見髖部痿弱、退化。此外,「肝主筋」,髖周筋絡之柔韌亦賴肝血濡養,肝血不足可致筋急拘攣,影響臀骱活動。 - 傷科病證:
臀骱常見損傷如「髖骨錯縫」(類似現代之髖關節半脫位)、「胯骨跌傷」等,多因跌撲挫扭所致。《傷科補要》提及此處損傷需手法復位,並配合活血化瘀之藥外敷,如當歸、紅花等,以通利關節。 - 氣血與痹證:
若風寒濕邪侵襲臀骱,可致「痹證」,表現為髖部冷痛、重著,遇寒加劇。此類病機與「髀樞」(即股骨大轉子周邊)氣血凝滯相關,治療常以溫經散寒為主,如獨活寄生湯加減。
古籍考據
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將臀骱歸於「下肢部」,強調其結構穩固,然若受外力衝擊,仍可能「骨縫開錯」,需以手法「端提按摩」使復其位。另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機關不利」,亦可涵蓋臀骱活動障礙之病機。
綜上,臀骱於中醫視角下,不僅為形體結構之一部,更與經絡、臟腑、氣血相繫,其病證治療需結合整體辨證,調和內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