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臀骱骨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臀骱骨出
病名,屬中醫骨傷科範疇,指髖關節(即現代醫學之髖關節)因外力作用導致關節脫臼,又稱「胯骨出」或「髖骨出臼」。此症首載於清代《傷科補要》卷二,歸類於「脫臼」傷患,多因跌仆、墜落、撞擊等外傷所致,致使髖臼與股骨頭之正常對合關係失常,關節錯位,氣血瘀滯,經絡受阻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臀骱骨出主要因「外力挫傷」引發,其病機與肝腎相關。肝主筋,腎主骨,若肝腎氣血不足,筋骨失養,則關節穩固性減弱,稍受外力即易脫位。此外,局部氣血瘀滯,經絡不通,可進一步加劇腫痛與活動障礙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患側髖部劇痛、腫脹,下肢呈屈曲、內收或外旋畸形,無法負重行走。若脫臼日久未復,可能因瘀血凝滯而致筋肉萎縮,關節僵硬,甚則影響肝腎功能,導致氣血兩虛。
中醫辨證分型
- 氣滯血瘀型:脫臼初期,局部腫痛明顯,皮膚或有青紫,舌質暗紅、苔薄白,脈弦澀。
- 肝腎虧虛型:多見於陳舊性脫臼,患處隱痛,筋肉萎弱,伴腰膝酸軟,舌淡苔少,脈沉細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以「手法復位」為先,配合藥物內服外敷、針灸及導引之法,旨在理筋整復、活血化瘀、調補肝腎。
- 手法:依《醫宗金鑒》「上髎法」,以牽引、旋轉等技巧使骨歸原位。
- 藥物:初期宜活血化瘀,如復元活血湯;後期補益肝腎,選用壯筋養血湯或六味地黃丸加減。
- 針灸:取環跳、居髎、陽陵泉等穴,疏通經絡氣血。
此症若及時治療,預後多佳;然延誤診治,恐遺留關節不穩或痿弱之弊,不可不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