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臀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臀疽

病名,屬外科癰疽之一,指發於臀部之癰腫,其特徵為腫勢平塌而根腳深固。此症首載於明代《外科啓玄》卷六,認為其病位多見於臀部下緣之「承扶穴」處,患處疼痛劇烈,因臀部肌肉豐厚,毒邪易內陷,故病情較為險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臀疽多因外感濕熱毒邪,或內傷情志、飲食不節,致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,蘊結於臀部而成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毒邪深伏」,與正氣相搏,化熱腐肉,故腫硬根深,甚則潰膿。若患者氣血虛弱,則易成「陰疽」,遷延難癒。

臨床表現
初起局部腫硬,色紅或暗紅,疼痛明顯,隨病情發展,腫勢漸平,根盤散漫,按之堅硬,伴發熱、口渴、便秘等陽證;若見瘡色晦暗、膿稀、脈細弱,則屬陰證。

治法
以「內托透膿」為要,兼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。

  1. 陽證:宜選用《醫宗金鑒》之「透膿散」加減,常用黃芪、當歸、穿山甲、皂角刺等托毒外出,輔以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清熱解毒。
  2. 陰證:當溫補托毒,可選「陽和湯」加減,以鹿角膠、肉桂、麻黃等溫通經脈,促其消散。

外治
初起可敷「金黃散」或「玉露散」以消腫止痛;若膿成未潰,宜切開引流,後用「九一丹」提膿祛腐,生肌階段改用「生肌玉紅膏」。

相關鑑別
臀疽與「臀癰」相似,然臀癰多屬陽證,腫高焮痛,易潰易斂;臀疽則根深難消,潰後易成漏瘡,需詳辨虛實寒熱。

(按:此症可參見「大腿癰」及「外癰」諸條,以明其傳變與治法異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