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臀上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臀上出
病證名,指髖關節後脫位之證候,首載於唐代藺道人所著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。此證因外力作用,致髖臼與股骨頭脫離原位,股骨頭向後上方移位,故稱「臀上出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證多因跌撲、墜墮或扭挫所致,氣血驟然瘀滯於髖部,經絡受阻,筋骨失其濡養,故關節錯位。其病機與「胯骨出」(髖關節脫位)相關,然「臀上出」特指後脫位,臨床須辨明方向。
臨床表現
患側下肢呈內收、內旋狀,膝部微屈,髖部腫脹疼痛,活動受限,患肢較健側短縮,臀部可觸及異常凸起(即脫出之股骨頭)。
中醫辨治
- 手法復位:
依循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所載「屈髋拔伸法」,令患者仰臥,術者牽引患肢,屈膝屈髋,外展外旋,使股骨頭復歸髖臼。 - 藥物調理:
- 初期:以活血化瘀為主,方如「復元活血湯」加減,或外敷「消腫止痛膏」。
- 後期: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,可選「壯筋養血湯」或「補腎壯筋湯」。
- 針灸療法:
取環跳、居髎、陽陵泉等穴,疏通經氣,助氣血運行。
古籍考據
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進一步闡述髖關節脫位之分類,並強調復位後需固定患肢,避免「筋弛骨錯」。此證若延誤治療,恐致氣血長期不暢,演變為「骨痹」或「筋萎」。
綜上,「臀上出」屬中醫骨傷科常見脫位證候,其論治結合手法、藥物及針灸,體現中醫「筋骨並重」「動靜結合」之療傷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