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臀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臀癰

病名
臀癰,又稱「臀發」,指生於臀部之癰瘡,屬中醫外科病症範疇。首見於明代汪機《外科理例》卷五,其病因病機與膀胱經濕熱蘊結、氣血壅滯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蘊結:膀胱經循行於臀部,若濕熱之邪下注,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則化熱成毒,發為癰腫。
  2. 氣血瘀滯:久坐勞傷或外傷損絡,致局部氣血瘀阻,鬱久化熱,腐肉成膿。
  3. 脾虛濕盛:脾主肌肉,若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與熱相搏,亦可流注臀部而發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局部腫硬疼痛,皮色微紅,漸至焮熱劇痛,拒按。
  • 成膿期腫勢高突,按之應指,伴發熱、口渴、便秘等全身症狀。
  • 潰後膿出黃稠,若氣血虛弱則膿水清稀,瘡口難斂。

治療
內治

  • 初起:宜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,方用仙方活命飲(金銀花、當歸尾、赤芍、乳香、沒藥等)加減。
  • 成膿期:佐以透膿托毒,可選透膿散黃連解毒湯
  • 潰後:若氣血兩虛,予托裡消毒散益氣養血生肌。

外治

  • 初起:隔蒜片艾灸,以溫通經絡、拔毒外出。
  • 膿成未潰:切開排膿,引流務盡。
  • 潰後: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後期改用生肌玉紅膏收口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大腿癰:病位鄰近,然經絡所屬有異,大腿癰多責之肝脾二經濕熱。
  • 有頭疽:範圍較大,多伴多個膿頭,病勢更深重。

文獻溯源
《外科理例》強調臀癰「屬足太陽膀胱經濕熱」,後世如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進一步闡述其辨證要點,並補充外治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