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托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托法

托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》。其操作方式以雙手或單手承托患處,透過向上提舉之力,達到疏通經絡、行氣活血之效,主要用於緩解局部腫脹、積滯等病症。

手法特點

  1. 操作形式

    • 分為「雙手托」與「單手托」,依患處範圍及施術需求選用。如「托腹法」即以雙手掌心向上,平托腹部,配合輕柔緩提,助氣機運行。
    • 強調「穩而緩」的力道,避免急促施力,以契合「柔筋正骨」的中醫推拿原則。
  2. 作用機理

    • 中醫認為「不通則痛」,托法透過物理提舉,助局部氣血流通,消散瘀滯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》提及:「提者,提其下陷之骨復位也」,托法亦含類似概念,可調整組織位置,緩解壓迫。
    • 結合經絡理論,托舉時可刺激相關腧穴,如腹部托法間接作用於任脈(如中脘、氣海),調和臟腑氣機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消腫散積:適用於氣滯血瘀所致的局部腫脹(如跌撲損傷),或痰濕積聚(如慢性腹部痞滿)。
  • 輔助復位:與「顛簸法」相輔,用於輕度臟腑移位(如胃下垂),透過托舉減輕下墜之勢。
  • 小兒推拿:化用為「托背法」,以掌心托扶嬰兒背部,配合輕搖,可安神定驚。

與其他手法的關聯

托法常與「提法」、「按法」結合運用。如《小兒按摩經》所述「托按並施」,先以托法緩解張力,再施按壓以固效。另與「顛簸法」差異在於:後者側重動態搖晃,托法則以靜態承托為主。

此手法體現中醫「以通為補」的治療思想,透過外力引導氣血,恢復陰陽平衡,為推拿術中溫和卻具深效的基礎技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