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踹地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踹地生

踹地生,為中醫產科名詞,見於清代周紀常所著《女科輯要》卷五,屬異常分娩之範疇,與「倒產」同義,指胎兒娩出時足部先露,異於常態之頭位分娩。此症自古歸類於「難產」,多因母體氣血失調、胎位不正,或胞宮氣機逆亂所致,臨床辨證需結合產婦體質與胎氣動向。

中醫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虛弱:母體素虛,氣血不足,難以推動胎兒轉位,致胎氣不順,足部先下。
  2. 胞宮寒凝:寒客胞脈,血行澀滯,胎轉受阻,形成逆產。
  3. 情志失調:產前憂懼驚恐,肝氣鬱結,影響胞宮氣機升降,胎位異常。
  4. 胎兒過大或畸形:古稱「胎礙」,形體異常阻礙順產之機。

古籍論述
《女科輯要》引前人經驗,強調「倒產」之危,若處理不當,易致「子母俱損」。清代醫家亦提出手法助產,如穩婆以溫潤手法導正胎位,或內服益氣活血之劑,如「保產無憂散」加減,以助氣血暢行、胎轉順遂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望診:產程中見足先露,伴面色蒼白或青黯。
  • 切診:脈象多沉細或弦緊,反映氣滯或寒凝。
  • 問診:詳詢產婦孕時調養、既往胎產史及情志狀態。

治法參考
歷代醫家對踹地生之治,首重預防,主張孕期調攝氣血,可針灸至陰穴矯正胎位;若臨產發作,則以手法結合藥力,如「催生飲」類方劑化裁,務求「氣順血和,胎自轉正」。然具體用藥須因證而異,非一概而論。

(註:本文基於古籍記載及中醫理論整理,未涉及現代醫學處置方式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