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托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托疽

病名:托疽為癰疽之一,發於足少陽膽經之陽關穴與陽陵泉穴處,屬中醫外科病症範疇。此病首載於明代《外科啓玄》卷六,又名「膝眼毒」,以其發病部位近膝眼處而得名。

病因病機
托疽多因外感風濕熱邪,或內傷情志、飲食失調,導致氣血凝滯,經絡壅塞,鬱而化熱,腐肉成膿。足少陽膽經循行於下肢外側,若正氣不足,邪毒乘虛侵襲,則易發為癰疽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順證:患處焮紅腫脹,疼痛明顯,潰後膿液黃白稠厚,瘡口漸斂,此為氣血尚充,毒邪外透之象。
  • 逆證:若患處不痛或疼痛輕微,潰後流鮮血而非膿,或瘡頭多發、瘡色暗滯,此為正虛毒陷,病情轉惡之兆。

辨證論治
托疽之治療,當辨其虛實寒熱:

  1. 初期(未潰):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為主,可選用仙方活命飲加減,外敷金黃散以消腫止痛。
  2. 成膿期:若膿成不潰,宜托毒透膿,方用透膿散,輔以針刺引流。
  3. 潰後期:若氣血虧虛,瘡口難斂,宜補益氣血,方用十全大補湯加減,外治以生肌玉紅膏促進癒合。

相關經絡與穴位

  • 陽關穴(又名膝陽關):屬足少陽膽經,位於膝外側,陽陵泉穴上3寸,主治膝膕腫痛、下肢痿痹。
  • 陽陵泉穴:為膽經合穴,八會穴之筋會,位於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,主疏肝利膽、舒筋活絡。此二穴氣血瘀滯,易發托疽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啓玄》強調托疽「膿遲則毒深」,若見逆證,需警惕毒邪內陷,並與「附骨疽」「流注」等病鑑別。外癰治法中,亦重視局部辨膿與整體調理相結合。

(註:本文所述治法與方藥,需依臨床辨證調整,此處僅供學術參考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