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托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托踏導引法詳解
托踏為傳統中醫導引術之一,源自養生典籍《紅爐點雪》,屬形神兼調之動功,強調肢體動作與內在氣機的協調。其核心在於「外動形體,內引氣血」,透過特定的姿勢與意念導引,達到強筋骨、助運化、調和臟腑之效。
動作要領
- 托舉勢
雙臂緩慢上舉至頭頂,掌心朝天,十指相對,如托舉重石。此動作需沉肩墜肘,使力發於足跟,貫通脊背,牽動手三陰、三陽經脈,尤能刺激任督二脈氣機升降。 - 踏地步
雙足平行站立,與肩同寬,腳趾抓地如扎根土壤,膝微屈而不過足尖。配合呼吸,意念存想足底湧泉穴與地氣相接,引地陰之氣上行,與手部上托之陽氣交會於中焦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絡氣血論:
手部上托可開宣肺氣、疏通三焦,促進氣機上達;足踏實地則引濁陰下行,形成「上托下踏」的氣血循環模式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」之理。 - 臟腑調和:
此式能刺激脾胃經脈,增強運化功能,故《紅爐點雪》言「飲食消融」;另透過伸展脅肋,可疏泄肝氣,調暢情志。 - 筋骨養護:
動作要求「以意內顧」,即神注形中,使氣血濡養筋脈,預防「五勞七傷」。脊柱的直立與四肢協調,尤能緩解久坐傷腎、傷脾之弊。
衍生應用
托踏法可結合呼吸吐納:上托時深吸氣,使清氣充溢胸腹;踏步時緩緩呼氣,助濁氣沉降。若久練純熟,可進一步配合「踵息法」,強化腎氣。歷代養生家亦將此式融入八段錦「雙手托天理三焦」之變式中,可見其調理價值。
此導引術體現中醫「動靜相兼」的養生思想,透過簡易外形調動深層氣機,實為「治未病」之實用功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