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托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托天」詳解
「托天」為傳統中醫導引術中的一種動作,主要透過肢體伸展與氣機調動,達到疏通經絡、宣發氣血之效。其法源自《壽世青編·十二段動功》,屬養生功法之一,強調以形引氣,調和臟腑。
動作要領
- 姿勢基礎:取坐姿,脊柱正直,雙足平踏,使氣機下沉於丹田。
- 握拳蓄力:兩手先握固(拇指內扣,四指包覆),拳心向內,置於腰側,以凝聚肝膽之氣(肝主筋,握拳能調動筋脈之力)。
- 上舉托天:雙拳緩慢上舉至頭頂,同時轉拳心向外,如托舉重物,牽動手三陰、手三陽經脈,尤以刺激「三焦經」為主(三焦主氣機升降,此動作可助疏通水道、宣發上焦鬱滯)。
- 下落歸元:手臂伸直後,鬆拳開掌,緩緩下落至雙膝,導引氣血由任脈下行,歸於丹田,形成「升清降濁」之循環。
中醫理論解析
- 經絡作用:手部上舉時,牽動背部「督脈」與「膀胱經」,助陽氣升發;下落時則引氣血歸於「任脈」,調和陰陽。
- 臟腑關聯:此動作能舒展胸膈,促進肺氣宣降(肺主氣),並通過上肢運動刺激「心包經」,間接調節心氣。
- 祛邪機制:《壽世青編》提及「去胸腹中邪氣」,因托天之勢可開闊膻中(氣海),疏散滯氣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」之理。
延伸應用
- 導引配伍:常與「叩齒」「咽津」等功法並行,形成「升陽—納氣—歸元」的完整導引流程。
- 氣血調節:適合氣機鬱滯、胸悶短氣者,透過反覆托舉,改善「肝鬱乘脾」所致的脘腹脹滿。
此功法體現中醫「形氣相合」的養生觀,透過簡易肢體動作,調動內在氣血運行,屬傳統「治未病」之實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