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脫肛

脫肛,又稱「肛門脫出」,是指直腸或直腸黏膜脫出於肛門外的病證。此病名最早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痢病諸候》,其中記載:「脫肛者,肛門脫出也。」中醫認為,脫肛的病因主要與氣虛下陷、胃腸濕熱下注有關,治療上需辨證施治,內服藥物配合外治法,以達到最佳療效。

病因病機

1. 氣虛下陷

多因久病體弱、產後氣血虧虛,或長期腹瀉、久咳耗氣,導致中氣不足,升提無力,肛門失固而脫出。此類患者常見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、舌淡脈弱等氣虛症狀。

2. 胃腸濕熱下注

因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肥甘,濕熱內生,下注大腸,使肛門氣血壅滯,腫脹脫出。此類患者多見肛門灼熱腫痛、大便黏滯不爽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濕熱徵象。

辨證論治

1. 氣虛下陷型

  • 主症:肛門脫出,遇勞加重,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,舌淡苔白,脈弱。
  • 治法:補氣升提,固攝肛門。
  • 主方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,重用人參、黃耆、升麻以益氣升陽。
    • 若虛中挾火,肛門灼痛,可加黃芩、黃連、槐花清熱涼血。
    • 若屬虛寒,畏寒肢冷,可用理中湯溫中健脾。

2. 濕熱下注型

  • 主症:肛門脫出腫痛,局部焮紅灼熱,大便黏滯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治法:清利濕熱,佐以升提。
  • 主方抽薪飲(《景岳全書》)或大分清飲(《醫宗金鑒》),配合黃芩、黃連、槐角、黃柏等清熱燥濕,佐以升麻、柴胡升提固脫。

外治法

外治法在脫肛治療中佔有重要地位,可配合內服藥物,加速療效。

1. 熏洗法

  • 寒證:用荊芥、胡蔥煎湯熏洗,溫陽散寒。
  • 熱證:用朴硝、白礬煎湯熏洗,清熱消腫。
  • 濕熱腫痛:用五倍子、白礬煎湯熏洗,收斂固脫。

2. 外敷法

  • 寒證:以伏龍肝(灶心土)、鱉頭灰、百藥煎研末,油調敷患處。
  • 熱證:以黃柏、牡蠣粉研末摻搽,清熱燥濕。
  • 焮紅腫痛:取田螺去厴,納入冰片,待其化水後塗抹患處,清熱消腫止痛。

總結

脫肛的治療需辨明虛實寒熱,氣虛者宜補氣升提,濕熱者當清利濕熱,並結合外治法以增強療效。臨床用藥需靈活加減,方能取得良好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