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肛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脫肛痔

脫肛痔為中醫病名,指痔瘡患者兼見肛門直腸脫出之證,屬「痔瘡」與「脫肛」並見之疾。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七,其成因多與久痔不癒、氣虛下陷,復感濕熱邪氣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久痔耗氣:痔瘡日久,氣血虧損,中氣不足,升舉無力,致肛腸失固。
  2. 濕熱下注:過食辛辣厚味,或外感濕熱之邪,下迫肛門,氣血壅滯,加重痔核腫脹與脫出。
  3. 氣虛失攝:脾腎氣虛,固攝無權,尤見於年老體弱、產後氣血未復者,排便時肛腸努掙而脫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便時肛腸連同痔核脫出肛外,需手托方能回納,甚者久立、咳嗽即脫。
  • 兼症:脫出物腫痛灼熱,滲血或滴血,局部滋流黃水(濕熱蘊結之象);或見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(氣虛之徵)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內治

    • 濕熱下注型:治宜清熱利濕、涼血止血,方用止痛如神湯(秦艽、桃仁、皂角刺等)加減。
    • 氣虛下陷型:治當補中益氣、升提固脫,方選補中益氣湯(黃耆、人參、升麻等)合提肛散(人參、白朮、川芎等)化裁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熏洗法:取五倍子一兩、明礬一兩,煎湯趁熱熏洗,以收斂固脫、消腫止痛。
    • 外敷法:痔核腫痛者,可外塗黃連膏(黃連、當歸、黃柏等製膏)以清熱解毒。

古籍參考
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痔瘡日久,氣血兩虛,肛門下脫……宜補中益氣湯加減。」強調氣虛為本,濕熱為標,臨證需標本兼顧。

此病辨證需分虛實,實者重在清利濕熱,虛者當補益升提,外治與內服並用,以緩解其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