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骨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脫骨疔

脫骨疔,又稱「脫疽」,為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屬癰疽範疇,多因氣血瘀滯、經絡阻塞,或外感邪毒,內傷陰陽所致。其特徵為肢端壞疽,嚴重者可致骨節脫落,故名「脫骨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瘀滯:情志不遂、氣機不暢,或久病耗傷氣血,致經脈瘀阻,肢末失養。
  2. 寒濕侵襲:外感寒濕之邪,凝滯經脈,氣血運行受阻,肢端失於溫煦而壞疽。
  3. 熱毒蘊結:過食辛辣厚味,或外傷染毒,熱毒熾盛,腐肉敗血,侵蝕筋骨。
  4. 陰虛火旺:腎陰虧虛,虛火內熾,灼傷脈絡,肢體失潤而枯槁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患處麻木冷痛,膚色蒼白或紫暗,遇寒加重。
  • 中期:疼痛加劇,出現潰瘍或黑褐色壞死,邊界不清,滲液腥臭。
  • 後期:壞疽深入筋骨,骨節脫落,患肢萎縮,全身可伴發熱、倦怠等症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寒濕阻絡型:肢端冷痛,膚色蒼白,舌淡苔白膩,脈沉遲。
  2. 血瘀脈阻型:患處紫暗,刺痛拒按,舌暗有瘀斑,脈澀。
  3. 熱毒熾盛型:潰爛腐臭,灼熱腫痛,舌紅苔黃,脈數。
  4. 氣陰兩虛型:久潰不斂,神疲乏力,舌淡少津,脈細弱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內治:以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為主,兼以溫散寒濕、清熱解毒或滋陰養血,依證選方,如陽和湯、四妙勇安湯、桃紅四物湯等加減。
  • 外治:初起可敷貼溫通藥膏;潰後以祛腐生肌為要,選用九一丹、生肌玉紅膏等。

此症與西醫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」、「糖尿病足」等病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著重整體辨治,調和氣血陰陽以治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