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骨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脫骨疔

脫骨疔,又稱脫疽,是一種嚴重的壞疽性疾病,主要發生在四肢末端,尤其是足部。它的發展速度極快,往往幾天內就會形成壞疽,並迅速擴散到全身,對生命造成威脅。

脫骨疔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,但常與外傷、感染和血管疾病有關。外傷是脫骨疔的重要原因之一,特別是開放性外傷,例如切割傷、刺傷和燒傷,因為皮膚損傷會使細菌直接侵入皮下組織,引起感染。常見的致病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、鏈球菌和大腸桿菌等。此外,血管病變也是引起脫骨疔的重要原因,如糖尿病和動脈硬化,血管壁的硬化、狹窄或閉塞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良,進而引起組織缺血壞死。

脫骨疔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局部皮膚紅腫、疼痛,並伴有全身症狀,如發熱、寒戰和乏力。隨著疾病進展,局部皮膚逐漸變黑、壞死,並出現脫皮、流膿和流血的現象。如果病情嚴重,壞疽可能迅速擴散到全身,引起敗血癥和休克等嚴重後果,危及生命。

脫骨疔的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,包括切除壞死組織、清創和引流等。同時,還應根據病情給予抗生素治療和營養支持。

脫骨疔的預後取決於病情嚴重程度和治療時機。早期診斷和治療能夠改善預後。如果治療被延誤或錯誤,可能危及生命。

脫骨疔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避免外傷。
  2. 注意保持局部皮膚衛生,避免感染。
  3. 糖尿病患者應積極控制血糖,防止血管病變。
  4. 動脈硬化患者應積極治療,改善血液循環。
  5. 一旦出現脫骨疔的症狀,應及早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

脫骨疔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但只要早期診斷和治療,預後一般較好。因此,大家應加強警覺,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盡早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