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骨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脫骨疽
脫骨疽,又稱「脫疽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清代《外科全生集》卷二。此病屬肢端壞疽性疾病,多因氣血瘀阻、經脈閉塞所致,好發於四肢末端,尤以足趾為多見。其特徵為患處黯黑潰爛,久則筋骨暴露,甚則趾節脫落,故名「脫骨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脫骨疽之成因與內外因交互作用相關:
- 寒濕凝滯:外感寒濕之邪,客於經脈,氣血凝澀,肢末失養。
- 氣血兩虛:素體虛弱,氣血不足,經脈失充,肢端枯槁。
- 熱毒蘊結:過食膏粱厚味或外傷染毒,化熱燔灼,腐肉敗血。
- 情志鬱結:肝氣不疏,氣滯血瘀,脈道阻塞,肢體失榮。
臨床表現
初期患肢冰冷麻木,膚色蒼白或紫黯,間歇性跛行;漸而疼痛加劇,夜間尤甚,局部出現瘀斑或潰瘍。後期則肉腐骨枯,瘡面流紫黑膿水,趾節脫落,病程纏綿難癒。
證型辨治
- 陰寒型:肢端冷痛,喜暖畏寒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治宜溫陽散寒,方選陽和湯加減。
- 血瘀型:患處紫黯刺痛,肌膚甲錯,脈澀。治宜活血通絡,方用桃紅四物湯合血府逐瘀湯。
- 熱毒型:潰瘍腐臭,灼熱腫痛,伴發熱口渴,舌紅苔黃,脈數。治宜清熱解毒,方選四妙勇安湯加味。
- 氣血虛型:潰面晦暗,新肉不生,神疲乏力,脈細弱。治宜益氣養血,方用人參養榮湯。
外治與調護
外治以祛腐生肌為則,可選用金黃散、生肌玉紅膏等。傳統療法如針灸、熏洗亦具輔助之效,取穴以足三里、三陰交為主,促進氣血流通。
脫骨疽屬中醫重症,其病理與現代醫學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」、「糖尿病足」等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著重整體辨證,調暢氣血陰陽,以緩解病勢。歷代醫家如王洪緒、陳實功等對此皆有論述,豐富了本病的治療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