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管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脫管錠
脫管錠為中醫外科治療肛門漏管(又稱「肛漏」)之專用藥錠,載錄於王芳林《臨床實用痔漏學》。此藥錠以腐蝕瘻管、促其脫落為主要功效,適用於單純性肛漏之症,其組方與用法體現中醫「祛腐生新」之治療原則。
藥物組成與製法
脫管錠由三味藥材組成:
- 白砒(一兩):性烈有毒,具強烈腐蝕之效,為傳統中醫外用祛腐要藥,能蝕去瘻管壞死組織。
- 乳香(五錢):活血定痛、消腫生肌,可緩和白砒峻烈之性,兼助後續瘡口癒合。
- 明雄(即雄黃,八錢):解毒燥濕,殺蟲辟穢,輔助清除瘻管濕毒。
將諸藥研極細末,塑形如針狀,便於直接插入瘻管。
作用機理
脫管錠之療效基於中醫「蝕瘡去腐」理論:
- 腐蝕引流:白砒為主藥,其毒性可快速破壞瘻管壁之異常組織,使壞死部分脫落。
- 解毒通絡:雄黃清解濕熱毒邪,乳香行氣活血,二者協同改善局部氣血壅滯,為新肌生長創造條件。
臨床應用特點
- 適應症:僅限於單純性肛漏(瘻管位置淺、分支少者),複雜性瘻管或伴熱毒熾盛者非其所宜。
- 用法:將藥錠插入瘻管後,待腐肉脫盡即停用,後續以生肌散類藥物收口。
- 配伍思想:方中白砒攻邪為主,佐以乳香調護血氣,體現中醫「攻邪不傷正」之權衡。
歷史淵源與學術背景
脫管錠屬中醫傳統「藥線療法」之一種,與清代《外科正宗》所載「三品一條槍」(白砒、明礬、雄黃等)同源,皆為腐蝕瘻管之峻劑。此類方藥反映中醫外科「以毒攻毒」與「煨膿長肉」之特色,強調透過局部刺激啟動機體修復之能。
綜觀之,脫管錠為中醫外科精準祛腐之代表方,其組方嚴謹,藥效峻猛,須嚴格遵循適應症與操作規範,方能彰顯其臨床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