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脫骱

脫骱為中醫骨傷科常見病名,又稱「脫臼」或「骨錯縫」,指骨關節因外力作用或內在氣血失調,導致骨端脫離正常位置,喪失原有功能。《傷科補要·凡例》明確記載此症,歸屬於「傷筋動骨」範疇,與「骨折」有別,主因關節囊、韌帶或周圍筋絡受損,致使關節頭脫離臼窩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脫骱多由「外力挫傷」或「肝腎虧虛」所致。

  1. 外力所傷:跌撲、墜墮、扭捩等直接暴力,使關節過度伸展或屈曲,超出生理範圍,導致筋絡弛縱或撕裂,骨節錯位。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所述:「跌打損傷,骨縫開錯。」
  2. 肝腎不足:肝主筋、腎主骨,若肝血虧虛或腎氣衰弱,筋骨失養,關節穩固性減弱,輕微外力即可誘發脫骱,常見於年老或久病體虛者。

臨床表現
脫骱之症,局部可見:

  • 形變腫脹:關節畸形,與健側對比明顯異常,如肩關節前脫位呈「方肩」狀。
  • 疼痛拒按:氣血瘀滯,痛處固定,動則加劇。
  • 功能障礙:關節喪失活動能力,如肘關節脫骱後無法屈伸。
  • 彈性固定:被動活動時,患肢呈彈性抵抗,因肌肉攣縮與關節錯位所致。

辨證分型
依病機與病程,可分為:

  1. 新傷脫骱:發病急驟,腫痛劇烈,多屬氣滯血瘀證。
  2. 陳傷脫骱:日久未復,關節僵硬,伴氣血兩虛或寒濕痹阻。

治療原則
中醫強調「手法復位」為先,輔以藥物調理:

  • 手法整復:依不同關節選用「拔伸端提」「旋轉屈伸」等法,使骨歸原位,如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載「相度損處,斟酌用力」。
  • 藥物療法
    • 初期:活血化瘀,用復元活血湯或七厘散。
    • 後期:補肝腎、強筋骨,選補腎壯筋湯或虎潛丸。
  • 固定與練功:復位後以夾板或繃布固定,後期逐步導引關節活動,防筋絡黏連。

古籍考據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骨為幹,筋為剛」,說明筋骨相維之理;《傷科匯纂》更詳述脫骱與骨折之鑑別,強調「骨斷者聲響,骱脫者筋弛」。此症歷代醫家多歸於「跌損門」,治法融合導引、方藥,體現中醫整體調治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