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脫臼

病名,指關節之骨端脫離其正常位置,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四十五。亦稱「脫位」、「出臼」、「骨出」、「脫髎」、「脫骱」、「骱失」。此症多因跌打、墜撞等外力所致,依病因可分為外傷性、習慣性、病理性及先天性脫臼四類,其中以外傷性最為常見。好發於肩、肘等活動度較大之關節。

分類

  1. 脫出程度
    • 全脫:骨端完全脫離關節窩。
    • 半脫(錯位):骨端部分移位,未完全脫出。
  2. 脫出方向
    依關節結構不同,可分為前脫、後脫、上脫、下脫及中心性脫臼(如髖關節中心脫位)。

臨床表現
患處腫脹疼痛,關節畸形明顯,活動功能喪失,局部或見瘀斑。若伴隨韌帶撕裂或血管神經損傷,可加劇症狀。

中醫治療

  1. 手法復位
    為首要之務,需依脫臼方向施以牽引、端提、旋轉等手法,使骨端歸位。若關節囊嵌頓或肌肉痙攣嚴重,需配合麻醉後復位,必要時行手術切開。
  2. 固定與調養
    復位後以夾板或繃帶固定患處,避免過早活動。初期宜靜養,中後期逐步進行關節屈伸鍛鍊,以防筋脈黏連。

分期用藥

  • 初期(傷後1-2週):
    氣血瘀滯,治宜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。
    • 內服:復元活血湯(柴胡、當歸、桃仁、紅花等)、復元通氣散,或七釐散。
    • 外敷:烏頭膏(川烏、草烏為主)或梔乳散(梔子、乳香、沒藥)。
  • 中後期(2週後):
    瘀腫漸消,轉以和營通絡、強筋續骨。
    • 內服:壯筋養血湯(當歸、川芎、熟地、杜仲等)、小活絡丹(川烏、地龍、乳香等)。
    • 外用熏洗:海桐皮湯、五加皮湯或損傷洗方,以舒筋活絡。

特殊類型調治

  • 習慣性脫臼
    多因肝腎不足或氣血虛弱,關節失固,宜補益肝腎、強壯筋骨,方如補腎壯筋湯(熟地、山茱萸、續斷等)加黃芪、黨參。
  • 病理性脫臼
    需兼治原發疾病(如骨癆、風濕痹證),若合併骨折,應同步整復固定。

備考
中醫強調「筋束骨」、「骨正筋柔」,故脫臼後除骨端復位,亦需調理周圍筋脈,以恢復氣血濡養,避免日久成痹。古籍《傷科補要》詳載各關節脫臼手法,可參酌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