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脫臼,中醫病名。指組成關節之骨端脫離其正常位置。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四十五。亦名脫位、出臼、骨出、脫髎、脫骱、骱失。該病多因跌打、墜撞所致。根據病因可將其分為外傷性、習慣性、病理性及先天性脫臼四種。臨床以外傷性脫臼為多見。多發生於肩、肘關節,按脫出程度又可分為全脫、半脫;按脫出方向則又將其分為前、後、上、下及中心脫臼等。臨床表現為脫臼後患部有腫脹、疼痛、並有明顯畸形及功能障礙。治療宜用手法複位,必要時還須在麻醉下切開複位,複位後則應適當固定及適時進行功能鍛煉。

初期應以活血化瘀,消腫止痛為主,內服復元活血湯、復元通氣散或七釐散,外敷烏頭膏或梔乳散;中後期治宜和營止痛,舒筋活絡,可服壯筋養血湯、小活絡丹,外用海桐皮湯、五加皮湯或損傷洗方浸洗。並應結合功能鍛煉。習慣性脫臼宜服用補氣血、滋肝腎、壯筋骨之劑;病理性脫臼除手法或手術矯正外,應積極治療原發病,同時若合併有骨折者,則應給予整復固定。

脫臼是指關節的兩個骨端之間的正常關係被破壞,使骨端部分或全部脫離關節面,而關節囊、韌帶等關節周圍組織仍保持完整的一種損傷。脫臼多發生於肩、肘、髖、膝等大關節,以肩關節脫臼最為常見。

脫臼的臨床表現為患側關節腫脹、疼痛、活動受限,並有明顯的畸形。輕度脫臼可通過手法復位,嚴重者則需要手術治療。

脫臼後的護理非常重要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患肢制動,避免再次脫臼。
  2. 局部冰敷,以減輕腫脹和疼痛。
  3. 抬高患肢,促進血液循環。
  4. 使用彈性繃帶或支具固定患肢。
  5. 根據醫囑服用消炎止痛藥和抗生素。
  6. 定期進行功能鍛煉,以恢復關節的活動度。

脫臼是一種常見的關節損傷,如果處理不當,可能會導致關節功能障礙。因此,在出現脫臼症狀時,應儘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