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脫疽
脫疽,又稱「脫癰」、「脫骨疽」、「脫骨疔」、「敦癰」、「甲疽」、「蛀節疔」、「蜣螂蛀」等,首見於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卷四。其病多發於足趾或手指,尤以足趾為常見,因病程遷延日久可致趾節脫落,故名「脫疽」。
病因病機
脫疽之成因,中醫認為主要與臟腑功能失調、外感邪毒及氣血凝滯有關:
- 郁火毒邪蘊結:因過食膏粱厚味,致使脾胃積熱,郁火毒邪內蘊臟腑,加之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毒熱內熾,燔灼經絡,氣血壅滯,終致肢端壞疽。
- 寒濕毒邪侵襲:外感寒濕之邪,阻滯經脈,營衛失和,氣血運行不暢,久則瘀血凝結,肢端失養,遂成疽疾。
《外科正宗》云:「脫疽者,外腐而內壞也……其形骨枯筋縱,其穢異臭難辨,其命仙方難治。」可見此病病情深重,治療棘手。
臨床表現
脫疽發病緩慢,病程可分為以下階段:
- 初期:患趾(指)色白髮涼,麻木疼痛,觸之冰冷,行走時疼痛加劇,間歇性跛行。
- 中期:患處漸呈暗紅或紫紅,狀如煮熟紅棗,疼痛劇烈,如灼如火,夜間尤甚,甚則趾端潰爛,滲出穢臭膿血。
- 後期:患趾(指)由紅轉黑,乾枯壞死,終至脫落,創面難以癒合。若見新肉漸生,護骨長膚,則為向愈之兆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脫疽,強調辨證施治,根據不同證型選用相應治法:
-
寒凝絡痹型
- 證候:患肢冰冷蒼白,麻木疼痛,遇寒加重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- 治法:溫經散寒,活血通絡。
- 方藥:陽和湯加減(熟地、肉桂、麻黃、鹿角膠、白芥子等)。
-
氣血郁滯型
- 證候:患處紫暗脹痛,肢端瘀斑,舌暗或有瘀點,脈弦澀。
- 治法:行氣活血,化瘀通絡。
- 方藥:血府逐瘀湯加減(當歸、生地、桃仁、紅花、枳殼等)。
-
陰虛熱毒型
- 證候:患處紅腫潰爛,灼熱劇痛,煩熱口渴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陰清熱,解毒和營。
- 方藥:顧步湯或四妙勇安湯(玄參、當歸、銀花、甘草等)。
-
氣血雙虛型
- 證候:潰瘍久不收口,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,舌淡脈弱。
- 治法:益氣養血,托毒生肌。
- 方藥:人參養榮湯加減(人參、黃芪、當歸、白芍、熟地等)。
外治方法
外治脫疽,需根據病情階段選擇適宜療法:
- 初期未潰:可施隔薑灸法以溫通經絡;或取大麥米煮飯,配伍芙蓉葉搗貼患處以止痛。
- 疼痛劇烈:可用附子、乾薑、吳茱萸等研末敷貼腳心,以溫陽散寒。
- 潰爛黑陷:取大甘草研極細末,香油調敷,每日更換;待腐肉盡去,改用生肌玉紅膏或生肌散促其癒合。
- 壞疽已成:若患趾(指)已黑腐壞死,則需手術切除,以防毒邪蔓延。
現代醫學對應
脫疽相當於現代醫學之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」(Buerger病)及「閉塞性動脈粥樣硬化」。當代臨床多採中西醫結合治療,以提高療效,改善預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