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脫疽是一種發生在足趾或手指處的疾病,其中以足趾最常見。脫疽又被稱為脫癰、脫骨疽、脫骨疔、敦癰、甲疽、蛀節疔、蜣螂蛀。脫疽的發病原因多與過食厚味導致鬱火毒邪積聚於臟腑有關,同時腎陰虧損也會導致脫疽的發生。此外,外感寒濕毒邪、營衛不調、氣血凝滯也可能形成脫疽。

脫疽的症狀初期患趾會呈現白色且涼感,同時伴有麻痛感。病情逐漸發展後,患趾的顏色會由紅轉暗、變黑,並伴有劇烈的疼痛感。最終,足趾可能會自行脫落,並且可能蔓延至其他趾部。脫疽的傷口很難癒合。如果肢節脫落後逐漸出現新生的肉護骨現象,則表示康復的徵兆。

治療脫疽時,宜促進血液循環、活化血液、溫經通絡,或者滋陰降火,促進血液循環、解毒。治療方法可以選用解毒濟生湯、陽和湯、顧步湯、四妙勇安湯、人參養榮湯等方劑。外部治療方面,宜清除腐爛組織、促進肌膚再生、止痛。早期無疼痛者可選用隔薑灸法,有疼痛者可用大麥米煮飯、芙蓉葉等進行敷貼止痛,或使用附子、乾薑、吳萸等草藥擦敷足底。如果傷口已經腐爛且有嚴重疼痛,應使用大甘草研磨成細末,與香油混合後敷在傷口上,每天更換一次,不間斷使用。當腐爛組織被清除後,可以使用生肌玉紅膏和生肌散進行敷貼。如果脫疽區域已經出現色黑、組織壞死的情況,則需進行手術切除。

脫疽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閉塞性動脈粥樣硬化屬相似疾病。目前在臨床治療中,常結閤中西醫療法來診斷和治療脫疽,根據不同的分型,選用適當的方劑為基礎,同時也需根據個體狀況進行辨證施治,以提高療效。

古代醫書《外科正宗》對脫疽的描述是:「脫疽者,外腐而內壞也……其形骨枯筋縱,其穢異臭難辨,其命仙方難治。」

脫疽的危害相當嚴重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截肢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一旦發現患有脫疽,一定要儘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