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疽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脫疽疔,病名。即足發背。出《醫學入門》卷六。詳見足發背條。

脫疽疔,即足發背。足發背,是足部皮膚發紅、腫脹、疼痛,並且出現水泡、潰爛的一種疾病。其病因多為外感風寒濕邪,或因局部受凍、外傷、跌打損傷等,導致經絡不通、氣血阻滯,而引起皮膚發炎、水腫、潰爛。

臨床表現主要為足部皮膚發紅、腫脹、疼痛,並且出現水泡、潰爛。水泡破潰後,可流出黃色膿液,並有惡臭味。病情嚴重者,可導致足部壞死,甚至截肢。

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為主。可用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、大青葉等清熱解毒的中藥煎水內服,或用黃連、黃芩、大黃等清熱瀉火的中藥煎水外洗。同時可配合針灸、拔罐、推拿等治療。

脫疽疔的預防,主要是注意保暖,避免受凍、外傷。平時可多吃一些具有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作用的食物,如綠豆、赤豆、苦瓜、西瓜、黃瓜等。另外,還要注意保持足部清潔、乾燥,避免穿不透氣的鞋子。

脫疽疔,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足部壞死,甚至截肢。因此,一旦出現足部皮膚發紅、腫脹、疼痛,並且出現水泡、潰爛的症狀,一定要儘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