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脫絕

病證名,指陰陽離絕之危重證候,多因亡陰導致陽脫,或亡陽伴隨陰竭所致。此證屬中醫「厥脫」範疇,為陰陽氣血嚴重耗損、不相維繫之極危表現,預後凶險。

病因病機

  1. 亡陰致陽脫
    如大吐、大瀉、大汗或失血過多,陰液驟失,陽氣無所依附而外越,形成「陰竭陽脫」。如《靈樞·決氣》所述:「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泄;液脫者,骨屬屈伸不利,色夭,腦髓消,脛痠,耳數鳴。」陰津虧竭,陽氣隨之耗散,終至陰陽離絕。
  2. 亡陽致陰竭
    陽氣暴脫,無法固攝陰液,導致陰精枯涸。如《傷寒論》少陰病篇提及「大汗出,熱不去,內拘急,四肢疼,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,四逆湯主之」,即描述陽氣衰微、陰寒內盛之脫絕先兆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亡陰脫絕
    身熱煩躁、汗出如油(黏膩不流)、口渴喜冷、唇舌乾紅無津、脈細數疾。若病情進展,可轉為陰陽俱脫,見冷汗淋漓、肢厥脈微。
  • 亡陽脫絕
    面色蒼白、冷汗清稀、四肢厥冷、呼吸微弱、脈微欲絕,甚則神昏、目合口開。此即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所言:「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。」

病機關鍵

脫絕之核心在於「陰陽離決」。《類經》釋云:「陰陽之道,陽密乃固。兩者不和,若春無秋,若冬無夏。」陰陽互根互用,一方的極度衰敗必致另一方難以獨存,終至精氣乃絕。

相關典籍論述

  • 《景岳全書·厥逆》:「氣並於陽則陽脫,並於陰則陰脫,陰陽相離,故曰脫絕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「脫者,陰陽氣血津液俱奪,形骸獨存。」指出此證已涉五臟精氣潰散。

此證需急予回陽固脫、救陰斂津,如參附湯、生脈散等,然屬臨床危候,須速治防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