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脫頦
病名,指下頜關節脫臼之症,又稱「頷頤脫臼」或「下頜脫位」。首見於《瘍醫大全》卷三十六,與「頰車蹉」屬同類病症,皆因下頜骨關節突脫離顳骨關節窩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脫頦多與肝腎不足、氣血虛弱相關。肝主筋,腎主骨,若肝血虧虛或腎氣不固,則筋脈弛縱,關節失於濡養,易致脫位。此外,外力撞擊、張口過度(如大笑、呵欠、咬硬物)或風寒侵襲經絡,亦可誘發此症。
臨床表現
患者下頜部疼痛,口不能閉合,言語、咀嚼困難,下頜骨前突或偏斜,觸診可覺關節窩空虛。單側脫位者,下巴偏向健側;雙側脫位則下巴前伸,面形拉長。
證型分類
- 急性脫頦:多因外力或動作不當所致,關節突滑脫未久,局部腫痛明顯。
- 習慣性脫頦:常見於肝腎虧虛或氣血不足者,反覆發作,輕微動作即可誘發。
相關古籍記載
除《瘍醫大全》外,《傷科補要》亦提及「頰車骨脫臼」,描述其復位手法;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「筋弛骨錯」為病機關鍵,主張外治與內調並重。
中醫治療原則
以手法復位為主,配合藥物調理。急性期可施以「端提法」或「口腔內復位術」,使關節突歸位;習慣性脫位者,需內服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之劑,如六味地黃丸加減,或配合針灸(常用穴位:下關、頰車、合谷等)以固本培元。
與現代醫學對照
此症相當於西醫之「顳下頜關節脫位」(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location)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調理,從氣血經絡論治,非僅限於局部處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