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力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脫力黃
病名:脫力黃為中醫病證之一,屬黃胖病範疇,因過度勞力或長期辛苦操勞所致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諸疸源流》記載:「力役人勞苦受傷,亦成黃胖病,俗名脫力黃。」此病與因寄生蟲(如鉤蟲)侵蝕所引起的黃胖病不同,其病因主要為氣血耗傷、脾虛濕困。
病因病機:
脫力黃多見於長期從事體力勞動者,因勞倦傷脾,脾胃運化失職,水穀精微不得正常輸布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濕熱熏蒸於肌膚,故見膚色萎黃。此外,氣血虧虛亦為關鍵病機,勞力過度耗傷氣血,致使面色無華、倦怠乏力。
臨床表現:
患者常見面色黃而浮腫(黃胖),食慾旺盛卻易感飢餓,身形怠惰,四肢沉重無力,或伴輕度水腫,舌質淡胖、苔白膩或黃膩,脈象多濡緩或細弱。
鑑別診斷:
需與「蟲黃」(寄生蟲所致黃胖)區分。蟲黃患者多見嗜異癖(如喜食生米、泥土),且糞檢可發現蟲卵;脫力黃則無此特徵,而以氣虛濕困為主。
治療方藥:
-
雙砂丸:
- 組成:砂仁、蒼朮、厚朴、陳皮等。
- 功效:健脾化濕、行氣和中,適用於脾虛濕阻型脫力黃。
-
伐木丸加味:
- 基礎方:蒼朮、皂礬、神麴等。
- 加減:若氣虛甚者,加黃耆、黨參;濕熱偏重者,加茵陳、梔子。
- 功效:燥濕健脾、補血退黃,尤宜於濕鬱兼血虛者。
其他治法:
針灸可取足三里、脾俞、中脘等穴,以健脾益氣、化濕退黃;亦可配合食療,如茯苓粥、山藥薏仁湯等,輔助調理脾胃功能。
相關條目:
參見「黃胖」、「虛勞」、「脾虛濕困」等證候,以進一步辨析脫力黃與其他相似病證之差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