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脫髎,病名。指脫臼。見《傷科彙纂》卷三。詳見脫臼條。

《傷科彙纂》卷三:“脫髎,即脫臼也。凡脫臼,其證有五:一曰疼痛,二曰腫脹,三曰不能轉動,四曰手足麻木,五曰不能自理。若脫臼已久,則骨節縮小,不能復原。治法:先用熱酒洗患處,以手按摩,使骨節復位,然後用膏藥貼之。若骨節已縮小,則用刀割開,使骨節復位,然後用膏藥貼之。”

脫髎,即脫臼。脫臼是指關節的兩個骨頭之間的連接突然斷裂,導致骨頭從原來的位置移開。脫臼通常發生在手腕、手肘、肩膀、膝蓋和腳踝等關節。脫臼會引起疼痛、腫脹、關節活動受限,嚴重者甚至會導致神經損傷。

脫髎的治療方法包括:

  • 冷敷:可以用冰袋或冰塊冷敷患處,以減輕疼痛和腫脹。
  • 熱敷:可以用熱毛巾或熱水袋熱敷患處,以促進血液循環和緩解疼痛。
  • 按摩:可以用手輕輕按摩患處,以幫助骨頭復位。
  • 牽引:可以用牽引器將患處的骨頭慢慢拉回原位。
  • 手術:如果骨頭無法自行復位,則需要進行手術。

脫髎的預防方法包括:

  • 避免劇烈運動。
  • 在運動前做好熱身運動。
  • 使用護具保護關節。
  • 注意安全,避免跌倒或碰撞。

如果出現脫髎的症狀,應立即就醫。早期治療可以避免關節損傷的嚴重程度。